孤殘兒童一家親

蘭州市兒童福利院坐落在美麗的黃河之濱,在這個溫馨的院落里生活著一群可愛的孩子。這是一個民族融合的大家庭,住著不同民族的孩子。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有一些孩子的民族已不可知,已知的少數(shù)民族孩子,福利院便想盡各種辦法,克服多重困難,為他們提供舒適的生活條件,尊重他們的民族文化、生活習慣、飲食習慣。想孩子所想,憂孩子所憂。
在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這天中午我和往常一樣,中午下班之后,準點站在了長長的打飯隊伍中。和同事聊著天,眼睛卻看向了人群中的三個孩子。他們都有著又深又大的眼睛,高高的鼻梁,是三個帥氣的小男孩。他們也站在那里打飯,以前好像沒有見過他們,確實一點印象也沒有。和周圍的同事打聽了一下,聽說他們?nèi)齻€是回族孩子,剛來院里不久。他們從哪里來?我們這兒不是清真食堂,他們怎么在這里打飯?于是我腦袋里出現(xiàn)了一連串問號。
就這樣,每天打飯都能碰到那三個孩子,能看到他們端著的飯盆里是和我們不一樣的飯菜。每天都不帶重樣,顏色葷素搭配,看著都很有食欲。從孩子們的表情中可以看到,他們對這些飯菜也是相當滿意的,每天都能打滿滿的一盆。我從各種渠道了解到,這三個孩子是家庭寄養(yǎng)的。他們是回族,也把他們寄養(yǎng)在了回族家庭,現(xiàn)在由于上學的事情,院領導把他們接了回來,想辦法解決上學的問題。在院里生活會有很多不便,就最大限度滿足他們的需求??墒强紤]到他們是回族,院里又沒有清真食堂,吃飯就成了頭等大事。沒想到,孩子們來院里沒幾天,在大家的齊心協(xié)力下,一個小小的清真食堂誕生了。
這個小食堂,就在職工食堂里面。在這里選了一個獨立干凈的地方,安了一個小灶臺,三個孩子的飯菜就是從這里做好,進了他們的小肚子。院領導考慮得很周到,安排了院里的一個職工為三個孩子做飯,他也是回族。在做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為他們每天做兩頓飯,身兼多職。他不是廚師,卻一直盡心盡力,為孩子們做出一頓頓可口的飯菜,真得很贊。這背后也有同事們的幫助和支持,才能讓他們按時按點吃到可口的飯菜。做飯的鍋碗瓢盆,肉菜都是單獨放置,為孩子們提供放心的飯菜。就這樣,這個小廚房一直開了兩個多月,直到孩子們上學走了才關閉。我想,他們會想念這里的味道吧!
各個民族的孩子在這里生根、發(fā)芽、成長。在福利院領導和職工的共同努力下,大家對所有的孩子一視同仁,沒有偏見,沒有不公,有的是包容,理解和愛。孩子之間也形成了友愛、互助、團結(jié)的好風氣。民族團結(jié)的種子在這里生根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兒童福利院為了樹立民族團結(jié)先進典型,在全院營造出一種人人講團結(jié)、個個爭先進的氛圍,推動著民族團結(jié)進步事業(yè)不斷發(fā)展。民族團結(jié)的思想,已經(jīng)深深扎根在全院職工心中。大家在生活和工作中身體力行,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貫徹民族團結(jié)的精神,為民族團結(jié)進步事業(yè)默默付出著。
□蘭州市兒童福利院 王曉蕾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zhuǎn)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