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后街社區(qū)抗疫日記(六) 開三蹦子的小叮當——牛巖
我第一次見牛館長,是在這個夏天最炎熱的時候,270斤的他坐在辦公室的椅子上呼哧呼哧扇著風,豆大的汗珠從他的額頭上落下,我們寒暄著,中間隔著一排領(lǐng)導,禮貌而疏離。
和他熟絡,是在這個10月的末尾。10月18號疫情爆發(fā)后,我急得像只燒紅的蝦子,那時候省市區(qū)干部下沉的命令還沒有發(fā),缺人、缺物資,連夜要開展大規(guī)模核酸檢測的命令沉甸甸的壓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頭,沒有辦法我第一時間撥通了牛館的電話。
我不報希望,只是憑著勇氣一試,沒想到他爽快的就答應了下來。當天晚上,他騎著自己的電動車就過來了,幾月未見,他瘦了許多,我說牛館您瘦了,未及細問,就讓他進入了支帳篷的大軍。
搭好帳篷,接好照明燈光,我們設(shè)置警戒線,進行區(qū)域劃分,搬運物資,場地消殺。大規(guī)模采樣凌晨開始,晚上九點半我們已完成前期準備工作,這個期間,牛館一直在我們中間幫忙,他就像是被路邊隨意拉出來的小工,沉默著干活不說話。
第二天一早,蘭州市少兒圖書館的志愿者就到了。牛館帶著他的同事,坐在采樣點的入口,核碼、測溫、登記,替我們補充了第一批緊缺的人手,順利完成了第一批采樣的任務。
午休的時候我問他,怎么突然瘦了這么多?他嘿嘿笑著,說做了手術(shù),切除了三分之二的胃,一天就靠一杯酸奶三個板栗活著呢,我擔心他身體吃不消,他爽朗一笑,扛得住,剛好瘦一瘦。
后來我們的采樣點換到水車園小學,這個點作為整個廣后街社區(qū)醫(yī)護周轉(zhuǎn)、物資集中的指揮部,每天需要固定的運輸保障。我望著社區(qū)唯一的一輛三蹦子發(fā)愁,只有一個人會開,咋辦?
牛館在我詫異的眼神中挺身而出,三蹦子滴滴開起來的時候我還在發(fā)懵,不是少兒圖書館的館長嗎?難道圖書館的書都是他自己拉的?細問才知道,他曾經(jīng)駐村兩年,兩年時間,足夠讓一個城市文藝青年變成多面手。
在那之后,他和他的三蹦子一直活躍在我們每一個采樣點、卡口點,他的三蹦子拉過醫(yī)護人員,拉過物資,送過飯,他就像一個大孩子一樣,給我發(fā)視頻說這個車太好了,敞篷車廂,立體聲環(huán)繞,每天工作結(jié)束還要給我說,小吳,照顧好我的車,記得要充電。
沒有人會拒絕一個爽朗周到的人,我們的志愿者都喜歡牛館。我住在七里河,忙起來通宵不回家,有時候回去也就很晚了,有一次早上5點多起來把女兒吵醒了,哭著無論如何不放我走,我答應給孩子買奇趣蛋,可是采樣點離不了人,學校門口的小賣部也沒有,中午吃飯我問牛館哪里有,他說往前走一點就有,我想著晚飯的時候去一趟,便沒有再問。下午的時候,他悄悄給我紅馬甲里塞東西,我一摸,竟是兩個奇趣蛋。他笑著說,我給孩子的。
流動采樣點工作開始后,有時候偌大的操場只有我、牛館和張廣中心的張燕老師,張老師是醫(yī)護負責人,我管總調(diào)度,牛館是隨時待命的人,有一次電路插座燒了,我找人來修,牛館坐在音樂教室的鋼琴前面,悠悠的彈了一段鋼琴。紅色的塑膠跑道上,落滿了這個秋天飄落的黃葉,下過雨的空氣里還有絲絲寒氣,光照在我們的臉上,每一個都顯得模糊而斑斕。
這個時代需要我們,需要牛巖,需要無數(shù)像牛巖這樣的人加入我們,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在前進中鼓舞人心的,恰是這樣愛與奉獻的光輝。
供稿人:吳斯晶
版權(quán)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zhuǎn)載稿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