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新機械 比翼齊飛成為豐收“倍增器”
科技特派員楊海興開展服務
一體化蔬菜種苗移栽機成了高原夏菜種植環(huán)節(jié)的好幫手
高原夏菜從籽種直播到今天的種苗移栽,科技人員花費了近10年時間
糧食作物收割機械化是時下秋收一大亮點
北山貢井鎮(zhèn)農民正在種植甘草
不負農時勤耕種,科技賦能展新卷。
入夏時分,榆中已基本完成蔬菜秧苗定植移栽,絕大部分蔬菜苗已“換地”生長。
5月10日,記者走進榆中縣夏官營鎮(zhèn)孫家營村滿福蔬菜種植合作社。農民駕駛著蔬菜移栽機在地里來回穿梭,育苗盤的秧苗被“排著隊”種下,不一會兒,平整的土地就“披”上了“綠裝”。
“以前都是人工來完成移栽,由于種植面積大,移栽窗口時間短,總體效率偏低?,F在政府宣傳和推廣機械化生產,有蔬菜移栽機、起壟鋪管覆膜一體機,還有植保無人機等。機械化生產效率高,種植效果好,既省時又省力?!贝迕駥O滿??粗圃詸C將一株株蔬菜苗整齊、快速地移栽至田間,笑得合不攏嘴。
和蔬菜移苗種植同步的是,榆中北山貢井鎮(zhèn)眼下正值甘草豐收采挖季。走在雞冠梁一眼望去,各山坡地頭處處可見繁忙的收獲場景:挖藥機“吼”著油門將藥材挖出來,藥農們左右兩邊分開,飛快地將藥材撿拾起來并扎成捆裝上車。
農業(yè)新技術如水銀瀉地,無所不在。除了糧食作物外,蔬菜是我市栽培面積最廣的農作物。面對市場開放、菜源擴大、品種增多、品質趨高的新要求,蘭州市在蔬菜無害防治過程中,從若干年前的背著手動噴霧器到今天的“黃板”誘殺、無人機噴灑,讓蔬菜通過綠色無害生長,“安全”到達市民餐桌。可以說,以智能化、物聯(lián)網為代表的新技術極大地促進了農業(yè)現代化生產。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今年蘭州市農機總動力達到119.71萬千瓦,我市拖拉機擁有量達到42522臺、聯(lián)合收獲機114臺。全市主要農作物農機作業(yè)面積509.1萬畝。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65.54%,比全省水平高3.66個百分點。今年截止5月9日,春耕期間投入農機具數量4.342萬臺(套)。
新技術主導農業(yè)鏈“新變革”
“農,天下之本,務莫大焉?!?/p>
運用物聯(lián)網技術,輕點鼠標就能種田;農民用APP賣瓜,幾萬斤瓜銷售一空;掃掃追溯碼,就能了解農產品的“前世今生”;無人機空中盤旋殺蟲、播種機田間自動播種——這不是科幻小說,而是先進技術與現代農業(yè)融合的成果。
5月10日,記者走進榆中高原夏菜水培種植示范基地,順著水肥一體機連接的管道望去,設備正忙碌運轉,基地的蔬菜綠意盎然,長勢正旺。由于日光溫室大棚可以調整溫度、濕度,加之水肥一體機的管理,該基地的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在適宜的溫度下生長。水肥一體化系統(tǒng)除了澆水還能進行精準施肥,可實現節(jié)約灌溉水60%以上,節(jié)約化肥的使用50%以上。
“今年紅筍長勢不錯,再過一周時間就可以上市。”5月16日,榆中縣金崖鎮(zhèn)苑川河畔,陸家崖村蔬菜種植大戶陸本清說。這位新農人種植著近百畝大田蔬菜,只見他忙著操作手中的遙控盤,指揮著去年購入的新款植保無人機,在蔬菜地里井井有條地噴灑防治病蟲害的藥霧。僅需一個半小時,這臺無人機便完成幾十畝作業(yè)任務。而在以往,這需要4個人工勞動一整天。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市各縣區(qū)無論是企業(yè)還是個人,每年都要投入相當資金用于引進新技術、購入新設備。無人機除草打蟲、復合移栽機、鋪膜機……新一代農人身體力行全力推廣科技強農、機械強農“雙強行動”,不僅提高了自家的生產效益,也為全市農業(yè)生產提供了現代農業(yè)的學習典范。
據了解,蘭州市是全省高原夏菜品牌起源地和核心產區(qū),多年來,通過涵蓋種業(yè)、育苗、生產等多個方面引進新技術,在廣大農村掀起了一場自春耕、夏管、秋收整個農業(yè)生產鏈的“新變革”。
“這是‘鐵蛋子(包心菜)’裂了,主要原因是品種特早熟的問題,這個現象不是病害。這是一種新蟲子,可用誘殺的方式防治……”一個個問題被榆中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正高級農藝師楊海興現場解答。記者在榆中縣三角城鄉(xiāng)高墩營村的田間培訓現場看到,楊海興將病蟲害田間識別調查、病蟲害防治、測土配方、水肥一體化結合在一起,一口氣深入淺出地講了2個多小時。
今年以來,蘭州市組織聘請高校專家、農業(yè)專業(yè)技術骨干等深入永登、榆中、紅古、七里河、皋蘭等縣區(qū)鄉(xiāng)村、村組,采取專題講座、現場教學等多種形式,培訓廣大農民群眾種植技能,著力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高、技術能力硬、產業(yè)發(fā)展好、帶動示范強的高素質農民隊伍,加速了各項農業(yè)科技成果的推廣普及。僅在榆中縣就開展各類農業(yè)培訓班40余場次,培訓農村實用人才逾4000余人次。
如今,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蘭州市理順了農業(y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各個要素的脈絡,成果轉化的效益和效率實現了倍增,打通了從科技強到產業(yè)興的通道。
新農機為農業(yè)豐收裝上“新引擎”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農業(yè)機械化的普及、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使得今年我市春耕春播增添了新的活力。
2月24日,2023年榆中縣“農機培訓”現場會在清水驛鄉(xiāng)宏發(fā)農機專業(yè)合作社舉行?!?+4模式”新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播種機、泰山牌-704N輪式無人駕駛拖拉機等智慧農機紛紛亮相。旋耕機、起壟機、蔬菜移栽機應有盡有,像極了田間大比武。
據了解,自去年全市成功推廣新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播種機以來,可實現一次性完成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在保證玉米穩(wěn)產的情況下,實現大豆每畝增產100千克,節(jié)本增效80元/畝。今年春耕生產,榆中縣計劃開展1萬畝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通過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新模式,機械化作業(yè)效率提高2倍以上,在玉米不減產的情況下,讓老百姓多收一季大豆。
“截至2022年年底,全縣農機總動力達到37萬千瓦,完成農機化三田作業(yè)面積204.71萬畝,全縣綜合機械化作業(yè)水平達到69.55%。拖拉機及聯(lián)合收割機擁有量13871臺;在冊拖拉機聯(lián)合收割機駕駛員12304人?!庇苤锌h農機服務站工作人員陸惠賢告訴記者。
榆中縣小康營村農民劉庭輝說,微耕機主要是用來犁田、攪田邊、翻土。有那個機器,人就方便很多了,輕松很多了?!?022年,我縣發(fā)放中央補貼資金515萬元,補貼各類農業(yè)機械926臺(套),受益農戶513戶,帶動農民和專業(yè)合作社投入資金近2077萬元;對全縣20個鄉(xiāng)鎮(zhèn)12039臺拖拉機及聯(lián)合收割機發(fā)放農機燃油補貼資金251萬元;完成耕地深松整地作業(yè)任務6萬多畝,發(fā)放深松補貼資金114萬元?!庇苤锌h農機服務站站長楊涵剛告訴記者,老百姓常用的微耕機的補貼大概有600元至700元,大型拖拉機的補貼大概是1萬多元至2萬多元。通過農機購置補貼,極大提高了農民的購機積極性。
“這個東風804旋耕機一天可以翻犁30畝左右,速度快,犁地效果好。”在永登縣團莊村,農機手火勛業(yè)介紹,與傳統(tǒng)小型旋耕機相比,大型履帶旋耕機具有碎土能力強、耕后地表平坦等優(yōu)點,便于后期播種提供良好種床。據了解,永登縣今年春耕期間投入各類農業(yè)機械3.2萬余臺。
田野盡顯綠,鄉(xiāng)村氣象新,農民日子美。一幅幅鄉(xiāng)村振興的精彩畫卷在金城大地上徐徐鋪展開來!
親歷者說
馬坡鄉(xiāng)羊下村曹為明:種地效率至少提高10倍
今年60歲的曹為明是榆中縣馬坡鄉(xiāng)出了名的農機手。他告訴記者,以前他家不多的幾畝地,僅靠木耬、老犁和黃牛,一天只能種兩畝多地。自從購置了旋耕機、覆膜機后,配合微耕機、“三馬子”,農事作業(yè)效率一下子提升了許多。現在有了這些機械,他家流轉了幾十畝地,幾天時間就能種完?!艾F在一臺覆膜機每天能覆膜20畝,比人工覆膜的效率提高了10倍多?!?/p>
人物專訪
不能讓科技服務卡在最后一公里
——訪榆中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正高級農藝師楊海興
榆中縣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的正高級農藝師楊海興被當地群眾稱為“泥腿子專家”,是一位對榆中縣高原夏菜產業(yè)發(fā)展作出過突出貢獻的專家人才。
“28年來,我們根據蔬菜生產發(fā)展,在蔬菜生產基地建設中,緊緊圍繞高原夏菜這一富民強縣主導產業(yè),以建立高標準示范點建設為重點,引進新品種、新技術,做到鄉(xiāng)有示范片、村有示范點、社有示范田;樹立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的典型樣板,促進新技術、新成果的迅速轉化,充分發(fā)揮輻射帶動作用,以點帶面,全面推進?!睏詈Ed介紹說,從春耕開始到蔬菜上市,結合生產季節(jié)進行全程指導,通過“技術到田”,篩選引進、試驗、示范冷涼型蔬菜新品種,大力推廣旱作全膜雙壟三溝標準化栽培技術、綠色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及先進農機農藝實用技術,不僅有效提高廣大貧困戶的生產技術水平,還解決了群眾的生產問題。通過手把手傳授生產技藝,為產業(yè)振興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據了解,楊海興團隊通過對全縣農業(yè)科技工作者的宣傳培訓、現場技術指導,目前建立了千畝無公害蔬菜示范基地45個,重點無公害蔬菜生產示范基地18個。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楊貴智 文/圖
責任編輯:張軍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