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見血 非學科類培訓班寒假惡意漲價需綜合施治
“雙減”政策下學科類培訓大幅壓減,政府指導價成為學科類校外培訓的“紅線”之一。目前,全國大多數省份和地區(qū)均已發(fā)布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收費標準,相比此前的學費標準,在政府指導價下的校外學科類培訓收費大幅降低。
按下葫蘆浮起瓢。雖然學科類培訓有了“緊箍咒”,但一些非學科類培訓卻趁機享受擴張、漲價“盛宴”。據媒體報道,一批非學科類培訓機構借著學生放寒假與家長上班時間沖突的空當,趁機漲價、囤積課時的苗頭初顯。上不起的“天價”美術課、“一票難求”的足球訓練營……“雙減”后首個寒假到來,部分非學科類培訓漲價明顯,讓不少家長苦惱,也引發(fā)了公眾關注。
有“減”自然就有“增”,“雙減”意在減去學生不合理的負擔和壓力,讓孩子有更多時間提升綜合素養(yǎng)。在這種情形下,非學科類培訓確實成了“剛需”,如果任其漲價,無疑會加重家長經濟負擔并影響學生的選擇,侵蝕“雙減”成果。
或許有人覺得,非學科類培訓是市場行為,只要雙方“你情我愿”,沒什么好干預的。其實不然。有網友反映,上了三年的足球培訓班,老師還是原先的人員,課時費卻提高了近一倍。一些以藝術、科技、體育活動為培育項目的素質教育類培訓班,也被曝出存在教學資質不達標準、輔導老師從業(yè)資格不夠、班次人數超標等現(xiàn)象。寒假迎來“神獸”出籠,有的培訓機構利用部分家長無暇照顧孩子的焦急心態(tài),擴充班級數量,無差別招募老師……
每課時收費動輒幾百元的素質類項目的培訓費用本身就偏高,假期還要搞“提價不提質”,引發(fā)不少家長抱怨,紛紛直呼“傷不起”。目前,我國暫未對非學科類培訓設置標準指導價,但這并不意味非學科類培訓可以肆意收費。
去年10月,教育部等六部門聯(lián)合下發(fā)《關于加強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監(jiān)管工作的通知》,規(guī)定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預收費應全額納入監(jiān)管范圍。據了解,目前上海市已發(fā)布《上海市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標準》(征求意見稿),對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的舉辦者、培訓場所、場地設施作出規(guī)定。此外,也有地區(qū)關注到其他類別的素質類培訓項目。浙江省出臺了《浙江省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準入指引(試行)》,對科技類校外培訓機構的師資、場地設置等作出規(guī)定。從學科到非學科,對校外培訓的監(jiān)管呈現(xiàn)收緊趨勢。
需求之下,監(jiān)管更需到位。隨著體育、美育在學生考核中的占比加重,如何監(jiān)管非學科類培訓的收費及規(guī)范等問題,已經成為新的關注焦點。因此,相關部門應將非學科類培訓納入規(guī)范管理,推行常態(tài)化的管理方式,關注機構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課時收費價格,對惡意漲價的機構理應依法嚴肅處理。
“雙減”是讓孩子們回歸生活,獲得多元成長,并不只是從學科培訓班轉到興趣培訓班。是否存在以應試教育的觀念來給孩子報興趣班等問題,家長也要深刻反思。從某種意義上講,生活中的知識和樂趣才是童年最寶貴的寶藏,家長應該嘗試讓孩子盡量多走出興趣班,多接觸社會。
“雙減”也是一道社會考題。尤其是假期里,博物館、美術館等公共空間主體與社區(qū)等社會組織也要積極開展實踐類研學活動,為孩子們快樂學習、在實踐中成長提供更多可選擇的方式,讓孩子們度過一個豐富多彩、富有意義的寒假。
據《北京青年報》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