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見血 “熟人推薦”為什么讓大家反感
你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在網(wǎng)上看了什么、買了啥,似乎總能被家人、朋友發(fā)現(xiàn)。
為什么要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先來看新聞:“不要給我推薦可能認識的人了。”日前,這一話題在社交平臺上引發(fā)眾多網(wǎng)友共鳴。除了收到平臺的推薦信息以外,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自己還會在無意識中被推薦給他人,甚至連收藏的內容、買過的東西等都可能被他人一覽無余。記者對多款App進行測評,發(fā)現(xiàn)不少平臺在“熟人推薦”相關選項上默認開啟,而關閉步驟往往十分煩瑣。
到底有多么煩瑣呢?不久前,上海市消保委就平臺個性化推薦問題對10個常用App開展了為期8個月的專項測評。結果發(fā)現(xiàn),10個App均設置了個性化推薦的關閉路徑,但最多的需要7步才能完成關閉;用戶使用App產(chǎn)生的標簽,10個App中竟然沒有一個可以讓消費者自己去管理。
可能有人不太了解何為“熟人推薦”。其實就是算法精準推薦的一種典型表現(xiàn),其原理并不復雜——社交平臺通過讀取用戶的通訊錄,向用戶推薦通訊錄好友,并且讀取好友的通訊錄,尋找可能存在的共同好友并進行推薦。于是我們就看到了各種各樣的類似消息,比如“他可能是你朋友”“你的朋友正在看”“你關注的1人是TA的朋友”等。不過,正如網(wǎng)友所說的:“是的,我認識他們,那你猜猜看,為什么認識,但我們卻不是好友?”
要知道,算法是千篇一律的,而用戶的實際需求卻是各有千秋的。有專家就指出:不能否認確實會有人需要“熟人推薦”功能的,可能可以從中收獲一段新的關系,但是要不要這個功能,還是應該交給用戶來決定。社交關系有其復雜多樣性。特別是在網(wǎng)絡之上,有人如魚得水,拉組建群,樂于當“意見領袖”,但也有人只想“隱入人?!?,在社交平臺輕松沖浪,遠離過多熟人社交的壓力。有評論就指出:面對工作與生活的雙重壓力,很多人將網(wǎng)絡當做自己精神世界的最后一塊“凈土”。在這里,他們不需要辛苦維持現(xiàn)實中的人設,也不用顧忌同事親友的眼光,可以自由“做自己”。對于這些網(wǎng)友而言,期待網(wǎng)絡“自留地”的安全和私密,而“熟人推薦”這種強行“闖入”的行為,會讓人有被窺視隱私的不適感;再者,所謂“熟人”,可能是畢業(yè)后就不再聯(lián)系的同學,或是工作中僅點頭之交的同事,這些人早已淡出自己的社交圈,再次強行聯(lián)系既顯尷尬。
究竟是智能化貼心服務,還是手伸得過長,各大App是時候認真傾聽廣大用戶的意見了。恪守社交邊界、保護用戶隱私刻不容緩。面對不同需求,平臺如果遵循用戶個人信息處理規(guī)范、讓用戶自主選擇是否開啟“熟人推薦”,就能解決很多問題。當然,這也不是什么技術難題。
小馬飛刀最后想說的是,想長久地留住客戶,還是要在產(chǎn)品質量、模式創(chuàng)新上下真功夫,決不能只盯著消費者錢袋子而忽略了用戶體驗,甚至逾越法律底線。
小馬飛刀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