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鳳川里的大生產運動





炎炎夏日,記者來到位于華池縣林鎮(zhèn)鄉(xiāng)東華池村的大鳳川,這里綠樹成蔭,風光旖旎。軍民大生產紀念館在綠樹青山的掩映下,靜謐而美好。
上世紀40年代,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七O團進駐大鳳川,開荒、插秧、紡線、碾磨……開展起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開創(chuàng)了隴東的“南泥灣”。如今,那熱火朝天的大生產景象已看不到了,但隨著南梁干部學院的設立,全國各地一批批黨員干部在此接受精神洗禮,軍民大生產的贊歌經久不息。
三八五旅進駐慶陽,響應號召開展生產自救
1937年,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爆發(fā)以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路紅軍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四軍,開赴抗戰(zhàn)前線。
1937年9月中旬,三八五旅完成改編后分兩部分行動,劃歸留守處的旅部和七七〇團從陜西省三原縣石橋鎮(zhèn)出發(fā),向隴東開進,當年10月下旬,在副旅長王維舟、參謀長耿飚的率領下,進駐慶陽。
“當時,隴東是陜甘寧邊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八五旅進駐慶陽后,國民黨頑固派并未放棄反人民的立場,對邊區(qū)始終執(zhí)行‘防共、溶共、限共’的政策,在軍事上包圍,政治上打壓,經濟上封鎖,蓄意挑起摩擦事件,攻占八路軍防區(qū),企圖擠走八路軍,削弱邊區(qū)、消滅共產黨。”華池縣南梁紅色大景區(qū)管理委員會文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常斌強說,當時的陜甘寧邊區(qū),面臨著外援斷絕、災荒嚴重、脫產人員增加、財政支出急劇增大的嚴峻考驗。
1938年10月,抗日戰(zhàn)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開始改變策略,對國民黨誘降,把作戰(zhàn)的重點轉向共產黨領導的敵后解放區(qū)和八路軍、新四軍,國民黨也暗中與日寇相配合,實行消極抗日、積極剿共的政策。1939年國民黨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不僅停發(fā)一切軍餉和經費,還調集大批軍隊對陜甘寧邊區(qū)實施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妄想困死共產黨和八路軍指戰(zhàn)員。
當時陜甘寧邊區(qū)進入最困難時期,在這種嚴峻的經濟形勢下,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開生產動員大會,毛澤東在會上發(fā)出了“自己動手”的號召。
三八五旅積極響應黨中央號召,提出“一把镢頭一桿槍,生產自給保衛(wèi)黨中央”的口號,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不僅解決了三八五旅自己的供給問題,還把生產的糧食、布匹、軍鞋等軍需物資送往延安,幫助黨中央克服困難。
如今,在軍民大生產紀念館內,有一件鎮(zhèn)館之寶——勞動英雄模范碑,它是1944年11月,七七〇團離開大、小鳳川時,為了紀念大生產的豐碩成果和英雄模范事跡而建立起來的。勞動英雄模范碑碑身長140厘米,高64厘米,厚12厘米,材質為石質,屬于國家一級革命文物。
七七O團開進大小鳳川,掀起大生產運動
1940年冬,留駐隴東的三八五旅執(zhí)行朱德總司令“屯田”政策,旅長王維舟和副旅長兼參謀長耿飚從駐地來到華池勘察地形,在大鳳川設立拓荒生產處,誓把野山僻壤、野獸遍行的大鳳川建成糧食滿倉、牛羊滿圈的“萬寶川”。
“當時擔任開荒、生產任務的是三八五旅七七〇團?!比A池縣軍民大生產紀念館管理員王有功介紹,1943年春,八路軍一二九師三八五旅七七〇團1000多人在團長張才千、政委宋景華的帶領下進駐大、小鳳川開展生產運動。
七七〇團的戰(zhàn)士們在極度缺乏生產工具和生產資源的情況下,挖野菜打野豬以度糧荒,搭茅棚挖窯洞以建營房,利用廢棄的金屬制作生產工具,克服一切困難,在這里開展勞動競賽,個個爭當勞動能手。
據1943年《解放日報》記載,大鳳川駐軍展開挖地競賽,最高紀錄是每人每天兩畝三分地。他們艱苦奮戰(zhàn)兩年,全團開荒地34000畝,生產糧食數千石,修建營房400多間,修筑道路50多里。
由于當時的大鳳川交通不便,一切物資全靠肩挑手提,為方便運輸,七七〇團將士們在大鳳川內修筑行車大道和一座木橋,當地群眾將這座橋親切地稱為“七七橋”。將士們還辦起了山貨加工作坊12個,有編織、采蜜、割漆、打獵等副業(yè)生產數十種,僅蜂蜜一項收入萬余元,還養(yǎng)了牛、羊、豬、雞、兔、狗等。官兵的生活大為改善,頓頓有炒菜,節(jié)日有會餐,夏有單、冬有棉,人人都換上了新被褥。
“戰(zhàn)士們吃著自己親手生產的糧食,穿著自己親手織的布做成的衣服,住在自己挖的窯洞里,分外高興地說:‘封鎖吧,再割鎖三五年,我們就什么都有了?!蓖跤泄φf。
在部隊開展生產運動的同時,抗大七分校的學員也積極參與。全體師生在校長彭紹輝和副校長喻楚杰的帶領下,攜帶著黨中央發(fā)給他們的“筆桿、槍桿、镢頭”三件寶,一邊屯墾,一邊學習,經過一年多的艱苦勞動,共挖窯洞850多孔,蓋起了一座可容納3000多人的大禮堂。1944年抗大七分校全年開荒近60000畝,生產細糧8600多石,足夠自食半年,蔬菜全部自給,養(yǎng)豬、羊、牛2600多頭。女學員紡線553斤,全體學員每人1件毛衣,2雙毛襪,1雙手套,可謂“豐衣足食”了。
“在全體軍民、學員的共同努力下,昔日的大鳳川變成了隴東的‘南泥灣’,成為人人向往的地方?!蓖跤泄φf,在邊區(qū)政府的號召和部隊的帶動下,農村群眾的生產勞動熱情空前高漲。
大生產時期,大鳳川上到六七十歲的老人,下到七八歲的小孩,人人都會紡線,并且個個都是能手。農村興辦起了合作社以及各類手工業(yè)作坊。到1945年,隴東分區(qū)的手工作坊發(fā)展到320家,從業(yè)人員517人。邊區(qū)糧食連年增產,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景象。
軍民結下深厚情誼,同心唱響“大生產”
“解放區(qū)呀么嗬嗨,大生產呀么嗬嗨,軍隊和人民悉哩哩嚓啦啦啦嗦羅羅太,齊動員呀么嗬嗨……”在火熱的大生產運動中,邊區(qū)軍民齊心協(xié)力,不僅解決了吃飯、穿衣問題,達到了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目的,從而打破了國民黨的經濟封鎖,還讓這首《軍民大生產》唱響全國。
大生產運動中,華池軍民不僅創(chuàng)造了豐碩的物質成果,更涌現出了一大批勞動模范。1943年,《解放日報》刊登中共中央西北局獎勵22位生產英雄的報道。
在軍民大生產紀念館內,有一幅“面向群眾”的題詞,是毛澤東主席親筆為時任華池縣長的李培福題寫的。從1938年到1941年,李培福帶領全縣人民開荒140萬畝,1942年,他僅用7天的時間完成了征糧1000石,征兵300名的任務,華池被評為“征糧乙等模范縣”。
華池城壕的張振財,曾經用10天的時間開荒25畝,被群眾贊稱“氣死?!?,是陜甘寧邊區(qū)特等勞動模范,邊區(qū)政府主席林伯渠為他親筆題寫獎狀。
高隆清是華池李良子人,曾受到中共中央和邊區(qū)政府領導人的親切接見,新中國成立后,他綠化了11條大溝、12道山梁,為華池的植樹造林事業(yè)作出了貢獻。
在兩年的大生產生活中,三八五旅與當地群眾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王維舟善于治軍,更樂于愛民,時常把流落街頭的難民帶回家里,給他們飯吃,給他們衣服穿,幫助他們治病。軍民大生產運動的時候,他和戰(zhàn)士們一起勞動,絲毫沒有長官的架子,老百姓親切地稱頌他為“王善人”。耿飚是從嚴治軍的典范,由于軍紀嚴明,親民和善,三八五旅深受群眾愛戴。1945年七七〇團的全體官兵奔赴戰(zhàn)場,在臨行之前他們立下石碑,記述了兩年來他們在大、小鳳川生活戰(zhàn)斗的經歷。
1943年,著名音樂家張寒暉從延安來到華池采風,華池軍民熱火朝天的生產場面,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熱情。有一天,他在創(chuàng)作中偶然聽見一位婦女哼唱著華池民歌《推炒面》,他深受感染,據此改編成了《邊區(qū)十唱》。1962年,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將這首歌曲首次搬上了舞臺,并更名為《軍民大生產》。
從此,這首源于華池的民歌,帶著大生產運動的澎湃熱情唱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唱響了全中國。
□據《隴東報》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