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行運動達人閻德厚 21年騎遍大半個中國 騎行里程達11萬多公里 “騎上自行車 什么煩惱都會煙消云散”
“我選擇騎行除了鍛煉身體外,主要是享受在路上的感覺……”家住西固區(qū)清水橋社區(qū)中石化五建小區(qū)西區(qū)的閻德厚今年64歲,是一名自行車“發(fā)燒友”,每天堅持騎行10余公里,21年來不曾間斷。他騎遍了大半個中國,更騎遍了蘭州城區(qū)的東西南北,在騎行中見證著這座城市的發(fā)展變化。
1
用車輪丈量蘭州城區(qū)東西南北
9月24日,記者在清水橋社區(qū)工作人員的帶領下見到了騎行達人閻德厚。他中等個頭,人很精神、爽朗。提起為什么熱愛騎行,閻德厚說:“我的騎行源于2003年的兩次手術,一次是胃切除了一部分,還有一次就是膽囊摘除手術。術后我不愛吃飯,身體消瘦得厲害,便嘗試著騎自行車鍛煉身體,從此便愛上了騎行。再說了,上班時主要的交通工具也是自行車,所以我自然而然地愛上了騎著自行車想去哪兒就去哪兒的感覺?!?/p>
十八年前,閻德厚正式加入“三棵樹”騎行隊伍,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外出騎行的日子,他早上8點出發(fā),開始每天10多公里的騎行。平時,他最喜歡從家中出發(fā),向南騎行至“三棵樹”集合點,再和騎友們一起騎行至西固區(qū)石頭坪。自打愛上騎行,閻德厚出門辦事都是騎車。如果進城辦事,他就沿著濱河路一路向東。平路騎車比較輕松,爬坡的話一天也能騎100多公里。這些年,他跑遍了蘭州大部分的山頭。談及騎行的感受,閻德厚說,大熱天從太陽下騎到樹蔭下時,迎面而來的是沁人心脾的涼爽;騎行途中挑戰(zhàn)速度和踏頻,嘗試超越自我極限的運動感;不期而遇的各種景色、人和事等,都是騎行中妙不可言的經歷。
2
日常生活處處與騎行有關
在閻德厚家,客廳里隨處能看到與騎行有關的物件。陽臺放著一輛小的自行車,門口的支架上放著平時騎行的“專車”,而客廳的北面墻上掛著各種獎牌,還有護目鏡、騎行頭盔等裝備。“退休后,空閑時間也多了,蹬自行車算是一種健康的退休生活?!遍惖潞裾f。
21年來參加過哪些騎行活動?記者的這個問題一下子打開了閻德厚的話匣子,他如數(shù)家珍地講起了每一份榮譽的來歷。在他看來,熱愛很重要。“我算是一名騎行‘發(fā)燒友’,就愛折騰和研究各種裝備,折騰其實也是一種享受。”閻德厚說,最讓他有成就感的是2016年參加德國PBP中國1200公里不間斷騎行終極挑戰(zhàn),完成時間為86小時34分。參加此項活動是有嚴格要求的,首先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騎行完200公里,然后依次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參加完300公里、400公里和600公里的競賽,成績合格才可以參加1200公里的終極挑戰(zhàn)。
“我參加德國PBP中國1200公里不間斷騎行終極挑戰(zhàn),騎行了3天4夜多,完賽時已是第四天的凌晨,在4時關門前到達終點。其間只睡了4個小時,雖然很累,但還是堅持下來了?!遍惖潞裾f,他每年都要去國內一些城市進行一次長途騎行,每次大約20天,最長的一次是在2018年,用時32天。其間,他和騎友們從貴州沿國道一路騎行至成都,稍作休整后,其他騎友都各自回家了,而他一個人從成都沿國道騎行至拉薩,騎行了約5000公里。
閻德厚的手機上記錄著這樣一組數(shù)據(jù):行程達95696.66公里,次數(shù)達1893次,時長達5285小時?!皠傞_始不會玩手機,一些數(shù)據(jù)沒有記錄,這些數(shù)據(jù)是2006年開始記錄的。所以,實際數(shù)據(jù)遠遠比這個大?!遍惖潞裾f,21年來,他的騎行里程達11萬多公里。
3
老年人要給自己找點愛好
在閻德厚看來,騎行是一種很健康的愛好,并且越來越流行?!坝行┠贻p人覺得,騎車是一種時尚帥氣的愛好。一些上了年紀的人,身體依然硬朗健康,于是也跟著加入騎行的行列。”閻德厚說,現(xiàn)在有很多類型的騎行群,有些老年人常常相約騎行。他們的騎行群里有騎友280人,七十歲以上的人占三分之一,他的騎行水平算中等偏上。
閻德厚還分享了自己的騎行心得。只要騎上車子,什么煩惱都會煙消云散。所以,上了年紀的騎友要經常騎行。他一天最少保證10公里的騎行,偶爾還要約上幾個哥們進行一次挑戰(zhàn)騎行,從金城公園大門口出發(fā),一路向南到光月山村,沿途不能下車,也算是挑戰(zhàn)自我。
閻德厚認為,多年騎行,不僅錘煉了他的品質,磨煉了他的毅力,更讓他享受到了自由。更重要的是,通過騎行這種運動,他找到了一種熱愛生活的方式,身體也越來越好,血壓穩(wěn)定了,腰突、糖尿病等好轉了,退休生活更充實了?!艾F(xiàn)在,我的身體沒啥大毛病,狀態(tài)很好?!遍惖潞裾f,人一旦上了歲數(shù),還是盡量給自己留點空間和時間,找點愛好,做點能體現(xiàn)自己價值的事情,享受生活中的美好,他認為這才是騎行應該傳遞的真諦。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滕效宏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