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端午節(jié)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柳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馬上又到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端午節(jié)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岸恕弊钟小俺跏肌敝?,而按照中國傳統(tǒng)的干支紀時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稱之為端午,又稱端五、重午、端陽、重五。端午節(jié)的習俗有很多,吃粽子的習俗大多地方都有,另外常見的還有賽龍舟、插艾葉、掛香囊、綁彩線、點雄黃等習俗。除此之外每個地方又有自己的特色,現(xiàn)在我們就來跟隨作者體味他《兒時的端午節(jié)》的記憶吧。
農(nóng)歷的五月初五,是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故鄉(xiāng)寧遠稱之為“五月丹”。端午節(jié),是繼春節(jié)之后的第二大節(jié)日,深受故鄉(xiāng)人民的喜愛和重視。與端午節(jié)相關的一系列活動,永遠留在我的記憶深處。
甜醅子
端午節(jié)的甜醅子,如同現(xiàn)在的粽子,幾乎每家每戶都要做的。而在七十年代的西北農(nóng)村,大米是奢侈品,糯米更是。心靈手巧的故鄉(xiāng)人民,用自己獨特的方式來慶賀這個溫情的節(jié)日。他們就地取材,用小麥做成的甜醅子,滋潤著游子的胃。每一次想起,都會讓人口舌生津,望梅止渴。
做甜醅子,先要去掉小麥表面的麥皮。取一定量的小麥,放進“石兌窩”——一種石頭打磨成的,專門用來處理麥皮的工具。然后往兌窩里澆一些水,拌濕小麥。潮濕的小麥,在石錘不斷地撞擊下,薄薄的麥皮便褪去了,只剩下圓滾滾、紅旺旺的麥粒。(后來,聰明的故鄉(xiāng)人民,引進了白色的小麥品種做甜醅子,顏色更好看,味道更好吃。)
然后把去皮的麥粒煮熟。煮熟后的麥粒放在案板上晾干,放涼,就可以裝盆了。
裝盆的器具,瓦盆是最好的,密閉性好,容易發(fā)酵。小時候,母親做甜醅子,常用的是一只敞口的瓦盆,底小,口大。裝盆時,根據(jù)麥粒的多少,加入一定量的酒曲。酒曲,是母親專門去集上買來的。酒曲的量,是決定甜醅子成功與否的關鍵。是一盆甜醅子的靈魂所在。酒曲太少,甜醅子發(fā)不起來;酒曲太多,甜醅子容易壞掉。而對酒曲量的精準把握,是在不斷地實踐當中積累起來的。
母親深諳做甜醅子的竅門。在我的記憶里,母親的甜醅子每年都做得很成功。當鄰居們在巷道里發(fā)牢騷說,自家的甜醅子沒有發(fā)起來或根本沒有甜味時,我們家的甜醅子早就吃得精光。所有吃過的親戚朋友,都是贊不絕口。
兒時的甜醅子,柔筋筋的,甜絲絲的。那種甜,是原汁原味的甜,甜得純正、醇厚,余味悠長。吃上一次,它就會烙印在你的心底,讓你無法忘記,回味無窮。
纏五彩粽
五月丹的荷包——鑲的(閑的)。這是一句出自故鄉(xiāng)的歇后語 。由此可見,故鄉(xiāng)的荷包文化源遠流長。據(jù)說,端午節(jié)戴荷包、綁紅頭繩,可以避免在田間山野被蛇蟲叮咬。
小時候不像現(xiàn)在,臨近端午節(jié),街頭巷尾的小攤前掛滿了琳瑯滿目、色彩鮮艷的荷包和飾物。
那時候端午節(jié)戴荷包的還是很少,纏五彩粽、綁紅頭繩,倒是在女孩子們當中很流行。雖然沒有粽子吃,戴著粽子也算是聊以自慰吧。先用硬紙編一顆菱形狀的粽子,從貨郎攤子上買來五彩的絲線,用絲線把菱形一圈一圈纏繞起來。一個下午,巧手的女孩子,就纏成一顆彩色的菱形粽子。在菱形的一頭綁上絲線,掛于胸前,煞是好看。
沒有五彩粽的,逢集時上城里割一段紅頭繩,綁在腳上、腕上。
打柳
《大戴禮記·夏小正》中記載:“此日宜乘水臨風,采艾、柳、桃、蒲等芳草,揉水煎湯為沐,以求避惡去災。”由此可見,甘青寧一帶,人們端午節(jié)在門窗縫隙插柳的意圖就是辟邪驅魅。
故鄉(xiāng)的渠邊、路畔,多有柳樹,由于靠近渠水,長年浸滋,長得高大繁茂。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都會去渠邊折柳枝,插于門縫窗隙,稱之“打柳”。兒時,等不到天亮,我就和大哥去村邊打柳。找一棵低矮一點的柳樹,脫掉鞋子,雙手抱住樹干,兩腳一蹬,噌,噌,噌,已經(jīng)到了樹頂。專門挑一些指頭粗細的柳枝折下來。不大一會兒,就折了一大抱。回家的路上,碰到早起挑水的人們,順便送給他們一些。他們高興地接受了我們的饋贈,夸我倆好勤快并如獲至寶地說:這下可好了,不必再去折柳枝了。
到了家里,大門口、廳房、廚房,就連驢圈里,也都見縫插針地插上柳枝。立刻,整個家里柳枝飛舞,綠意盎然,節(jié)日的喜氣撲面而來。
揚幡
揚幡,也是端午節(jié)的活動之一。那年月,家里的耕種的地多,村里家家養(yǎng)驢子、馬、牛、騾子、羊等。端午節(jié)揚幡,是為了祈求牲畜興旺,牛羊安康。
一大早,清脆的鞭炮聲從村邊的山神廟方向傳來。不用說,那是揚幡時放的鞭炮。
來到山神廟。廟前樹立的一根桿子上,廟周圍的樹上,長達三米左右的五彩紙幡在晨風中隨風飛舞。還沒揚幡的人家,先去廟里上柱香,然后開始往桿子上掛紙幡,同時,鞭炮齊鳴,傳遍方圓。
旋鼓
端午節(jié)的旋鼓,是端午節(jié)活動中最隆重的?!逗鬂h書》記載:“豲,古代少數(shù)民族,其居區(qū)為道”。因此,武山古稱豲道。在夏、商、周及春秋時代,武山為戎、羌部落所屬。武山旋鼓舞,是羌族人民在長期農(nóng)牧生活中形成的一種民間舞蹈。歷史悠久,文化內(nèi)涵深厚。武山渭河沿川,各村都有旋鼓隊,尤其是灘歌鎮(zhèn)的旋鼓隊,將武山旋鼓發(fā)揚光大,揚名省內(nèi)外。2008年6月,武山旋鼓舞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白襯衣、黑褲子、麻鞋,就是旋鼓舞的標配打扮。隨著鏗鏘有力的銅镲聲,兩列隊伍左手持鼓,右手揮鞭,踏著鼓點入場了。在銅镲的指引下,兩列鼓隊,一會兒首尾相接,圍成圓圈;一會兒相對而站,敲鼓相迎。漸漸地,銅镲節(jié)奏變快,鼓隊也隨之加快步伐,小跑起來,邊跑邊擊打鼓面。矯健的步伐,翻飛的鼓面,雨點似的鞭子,令人眼花繚亂。整個場地上,塵土飛揚,兩列鼓隊如兩條飛龍在云霧中穿梭。突然,銅镲聲中,鼓隊用勁敲幾下鼓,鼓聲震天。接著,揮動幾下鼓把上懸掛的鐵環(huán),清脆悅耳。最后,鼓手們一起大聲吶喊,喊聲響徹山野。正是旋鼓者氣壯山河,看鼓者熱血沸騰。
端午節(jié)旋鼓的高潮是“點高山”活動。端午節(jié)的晚上,全村人都會集中到山神廟前。廟前的空地上,早已準備了一大堆麥草,謂之“高山”。夜色中,點燃“高山”。鼓手們圍著火堆,再次開始旋鼓表演。頓時,鼓聲隆隆如雷響,大火熊熊映紅天。鼓聲中,人們祈求神靈保佑,來年五谷豐登。直到“高山”燃盡了,人們還不愿離去。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又一次不約而至。家里不再煮甜醅子了,粽子也不是什么稀罕物。羊皮鼓掛在墻上,被厚厚的塵埃所覆蓋。然而無數(shù)次在夢中,我回到故鄉(xiāng),回到兒時的端午節(jié),津津有味地吃著母親煮的甜醅子,舉著羊皮鼓在麥場上縱情狂奔。空中飛舞的五彩紙幡,搖曳在門窗縫隙中的柳枝,一切如此清晰,讓我流連其中,無法自拔。
□令軍信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