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宋朝摩崖石刻
九百年前的一個盛夏,在今天的大通河畔永登縣連城鎮(zhèn)附近的水磨溝口,一群兵士簇擁著幾個官員行走到官道上。當他們來到水磨溝蕁麻灣,看到這里兩邊青山對峙,中間一道溝谷流水潺潺。其中的一位官員被這里的青山秀水所感動,詩興大發(fā),隨即賦詩一首,并命工匠鐫刻在一旁的石壁上面:水漱寒敲玉,山光翠潑藍。雖然居塞北,卻似到江南。
這群官員是從當時的陜西路千里迢迢來視察巡按這里的邊防軍鎮(zhèn)——震武軍。其中帶隊的是時任陜西路提點刑獄使郭傳師。在題詩完畢,石壁上鐫刻留下這段文字后,這群人便匆匆離去。難得的是,在石壁上面除了留下詩句外,還題寫了賦詩的緣由、時間以及陪同的官員。石壁上面題寫鐫刻的全文如下:
宣和乙巳仲夏十八日巡按
震武回留題蕁麻灣石壁
陜憲郭傳師
水漱寒敲玉
山光翠潑藍
雖然居塞北
卻似到江南
準大同副將陳思恭
監(jiān)押王勵
知震武軍嚴永吉
從石壁留下的文字我們知道題寫詩句的時間是北宋宣和乙巳仲夏十八日,即公元1125年,題寫詩句的是巡按震武軍的朝廷重臣郭傳師,陪同的官員有準大同副將陳思恭,監(jiān)押王勵和知震武軍嚴永吉。
九百年過去了,當年的震武軍,當年視察巡按震武軍的軍政官員,當年在蕁麻灣石壁上題寫詩句的古人早已經(jīng)湮滅在歷史的煙云里,但蕁麻灣石壁上的這些文字和美麗的詩句永久地保留了下來,成了后人憑吊古人,緬懷歷史,吟詠品味山水人文的見證。
九百年后的一個秋高氣爽的午后,有幾個后人懷著對蕁麻灣摩崖石刻的向往,懷著對先人的崇敬,踏上了尋找永登水磨溝蕁麻灣摩崖石刻的旅途。一行人驅(qū)車從水磨溝口進入,其中的一位先生老家在當?shù)兀蠹抑皇侵滥ρ率趟诘奈恢迷谶M入水磨溝四公里左右公路下面溝谷的某處石壁上面,但從沒有人走到石刻近前一睹芳容。當我們一行把車停在路旁,從公路右側(cè)走下去,便進入到一個溝谷,這里就是蕁麻灣所在地。我們看見溝谷的山坡上豎立著一塊石碑。石碑上面有:“蕁麻灣摩崖石刻”幾個字,才知道我們尋找的宋朝摩崖石刻一定就在這附近。
幾個人沿著石碑旁邊的小路下到一道溝谷。時至中秋,溝谷的樹木正漸漸變黃,一幅美麗的秋景。溝谷里水流依然很大,溪流對面就是綿延數(shù)百米的山崖石壁,我們尋找的摩崖石刻應當在對面的石壁上面。水流很急,我們很難涉水通過溪水,只好沿著溪水的水邊往上走,一面隔著溪水向?qū)γ娴氖谔魍瓮芸匆妼γ媸诘哪骋粋€角落里有我們苦苦尋找的摩崖石刻。
我們沿著溪流一直往上走,拐過一道彎,走著已看見了我們下車的公路,但還是看不見向往已久的摩崖石刻。也許石刻就不在這里,或者某種原因永久地消失了,一個不祥的念頭掠過腦海。旁邊的一位同伴干脆脫掉靴子,挽起褲腿,蹚過溪水走到石壁下面。我們其他三人也隨即蹚過溪水一起跟到石壁下。幾個人分散開來,抬著頭望著旁邊的石壁,仔細找尋石刻的痕跡。我們其中的一位還在手機上下載了有人拍的摩崖石刻的圖片,仔細地比對著尋找著。
我一個人在最上面,上上下下仔細打量著旁邊的石壁。這個石壁上下有十多米高,石壁上面是長滿草木的山崖,一直延伸到溝口。我瞪大了眼睛在石壁上下仔細打量排查,因為我知道這里的摩崖石刻字比較小,可能不好發(fā)現(xiàn)。功夫不負有心人,正當我走到一處顏色青黃,似石似玉的石壁下面。我突然發(fā)現(xiàn)離地面八米左右的石壁上面有幾行字。字的大小有三到五厘米,和圖片上石刻的形狀特別像。我立刻喊了一聲,附近的一位伙伴趕過來拿手機上面的圖片對比后立刻肯定地說:“就是這里?!?/p>
我們幾個人在石壁下面仰著頭,仔細地品味把玩摩崖石刻里面的文字。由于年代久遠,中間還有水流的沖刷,有些文字已經(jīng)模糊不清,但有些文字還很清晰。從下面還可以讀出來,結(jié)合已有的信息資料,我們從頭到尾一遍遍地吟誦著這段文字,尤其是中間的詩句:水漱寒敲玉,山光翠潑藍。雖然居塞北,卻似到江南。
我們可以還原當年的古人和我們一樣站在這里,四周是青山高聳,花紅柳綠,溝里面流水潺潺,抬眼望對面青黃似玉的石壁上面如珠的水流下瀉。古人詩興大發(fā),隨即吟詩一首,并提筆寫在石壁上面。旁邊跟隨的官員立刻安排工匠把詩句刻在石壁上,并且題寫了賦詩的緣由、時間以及隨行官員的姓名。
大通河哺育了美麗的八寶川,這里有著秀麗的山川風光,這里的奇山秀水歷來吸引著人們駐足觀光。九百年前北宋王朝的重臣郭傳師受朝廷差遣,千里迢迢來這里巡視邊防軍鎮(zhèn),看到這里的秀麗山水,看到這里的奇花異草,立刻就忘記了旅途的勞頓,忘記了這里是荒涼的塞北,恍惚中覺得自己來到了風景婉約秀美的江南:雖然居塞北,卻似到江南。
水漱寒敲玉,山光翠潑藍。這句詩的前半句大概是描繪眼前石壁上面水珠下瀉,疑似敲打在玉壁上面。山光翠潑藍。這里的山水無處不是蒼翠秀麗欲滴,像極了蒼翠奇崛的潑墨畫,所以才會激發(fā)古人的詩興,為我們留下這句凝練形象,流傳千古的名句:山光翠潑藍。
水磨溝位于永登縣連城鎮(zhèn)附近的大通河畔,只要隨意提幾個這里的地名,人們的腦海里就會立刻浮現(xiàn)出這里奇崛秀麗的自然風光:吐魯溝,石屏山,竹林溝,小三峽。難得的是,這里不但有美麗的自然風光,這里還有古人遺留的歷史人文景觀,我們今天濃墨重彩描繪的水磨溝摩崖石刻自不必多說。興盛于明清兩朝的魯土司衙門,以及魯土司的家廟妙應寺,始建于明朝萬歷年間的水磨溝東大寺,以及始建于宋元時期的連城尕跶寺。這些人們耳熟能詳?shù)牡孛麩o不代表了這里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人文逸事。除了這些人們熟悉的人文景觀外,震武軍也有必要給大家說一說。
北宋時期,這里是西夏王朝和北宋王朝對峙的邊防前哨。北宋在調(diào)集重兵攻占這里后,在今天的水磨溝口修筑城池,并且派駐重兵駐扎。為了進一步鞏固這里的邊防,北宋王朝還在附近修筑了好幾個城堡。這里以水磨溝城池為中心,構(gòu)筑了四周遙相呼應的防御體系,統(tǒng)稱為震武軍??上У氖钦鹞滠娫谶@里駐守不久,由于發(fā)生靖康之變,北宋王朝覆滅,震武軍所在的地方又落到西夏手里,北宋震武軍最終湮滅在歷史煙云里。由于北宋震武軍存在時間不長,留下的史料很少,關(guān)于北宋震武軍駐扎的位置,目前也有爭論。還有一種說法是北宋震武軍駐扎在今天的青海門源互助一帶,這種說法也提出了好多理由,得到部分史學家的支持。好在1989年在水磨溝發(fā)現(xiàn)了北宋的摩崖石刻,上面的題記清楚的證明了震武軍就在連城周邊附近,加之相關(guān)史料證實歷史上的震武軍所在地就在水磨溝口。這里至今還有古代城池的遺址。水磨溝北宋摩崖石刻不但形象生動地描繪了這里的青山秀水,無疑也為今天的人們廓清了一樁歷史公案,為我們緬懷古人,憑吊歷史提供了鮮活的素材。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歷史的往事已消散流逝,但這里的青山常在,這里的綠水長流。當年的金戈鐵馬,當年的征戰(zhàn)殺戮,當年的種族恩怨早已化作煙云。而今,中華民族已經(jīng)是一個大家庭,生活在八寶川的人們,也許有當年西夏黨項人的后裔,也許有吐蕃的后代,更多的是北宋子民的后人。今天大家融合為一個民族大家庭,人們在一個大家庭里繁衍生息,耕讀傳家,一起攜手開發(fā)建設美麗的八寶川。
□張生和
版權(quán)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zhuǎn)載稿涉及版權(quán)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