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蘊深厚 隴右古籍獨具異彩
志愿者體驗古籍修復 李 超 攝
洗了“澡”后還要分頁鋪開 李 超 攝
等待修復的古籍 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提供
可移動的裱墻 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提供
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開放日活動現場 李 超 攝
甘肅歷史跨越八千余年,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甘肅地處絲綢古道黃土高原,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傳承,決定了這一地區(qū)古代書寫與印刷文化遺存的豐富多樣和獨具異彩。近年來,從小眾到大眾,從冷門到熱門,甘肅守正創(chuàng)新,不斷提升古籍保護水平,深入做好珍稀文獻發(fā)掘和研究,通過數字化與立體傳播的手段向社會大眾生動展示了古籍之美,讓古籍走出“深閨”,成為甘肅人民文化自信的源頭。
名不虛傳 古籍總藏量約140萬冊
中華古籍,是指1912年以前書寫或印刷的書籍,是具有中國古典裝幀形式的紙質文獻資料。中國古代書籍史,如同中國歷史一樣,光輝燦爛,源遠流長。中國,也是世界上古籍最多的國家。
甘肅省圖書館館長肖學智多年來一直從事文物保護工作,對每一本因歲月而顯面目斑駁的古籍都有著深厚的感情,也對甘肅厚重的人文歷史充滿自信。他告訴記者:“甘肅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有著八千余年悠久的歷史傳承,深厚的文化底蘊決定了這一地區(qū)古代書寫與印刷文化遺存的豐富多樣和獨具異彩。”
甘肅省是古籍大省,全省有各級各類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等古籍收藏單位約60家,古籍總藏量約140萬冊,包括漢文文獻110余萬冊,少數民族文獻30余萬冊。其中獨具特色的簡牘文獻約6萬枚,時間從戰(zhàn)國至西夏跨越9個歷史時期;敦煌文獻約700件,除包含大量漢文文獻,還有吐蕃文、回鶻文、吐火羅文、西夏文、粟特文等民族文字的文獻;地域文獻更是內容龐雜,載體形態(tài)多樣,蘊藏著大量的地方志、地方人士著述等。
“甘肅出土的6.5萬枚秦漢簡牘,作為最早的圖書實物,為我們研究文字載籍歷史提供了實物標本,彌補了文獻記載之不足?!闭f起甘肅的古籍,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主任徐雙定如數家珍:“九世紀末或十世紀初,唐末及五代初,甘肅等地就開始雕版印制佛經、佛像,成為全國最早應用雕版印刷技術的地區(qū)之一。敦煌莫高窟藏經洞出土遺書,用線或繩子裝訂書籍的方法在中唐時期就已出現。隴右大地上產生的文獻亦是不勝縷述,文獻資源豐贍,目前藏于甘肅省全省境內的古舊文獻達100余萬冊?!?/p>
甘肅省圖書館創(chuàng)建于1916年,為省內最大的古籍收藏單位。該館現有古舊籍藏書約38萬冊,其中古籍約25.11萬冊,善本4400余種、10萬余冊(件),珍藏有敦煌寫經382件、宋元刻本30余部、大型明版木刻叢書《永樂南藏》、名人手札、珍貴字畫和專設分館保藏的大型叢書文溯閣本《四庫全書》,西北地方文獻收藏已逾12萬余冊。有124部古籍珍本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有353部古籍珍本入選《甘肅省珍貴古籍名錄》,是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成果豐碩 超過50萬冊(件)古籍得到妥善保護
2007年,“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正式啟動。同年,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在甘肅省圖書館掛牌,《甘肅省古籍保護工作實施方案》等一系列工作章程應運而生,古籍保護各項工作開始高效開展。
“2009年開始,我們開始承擔全省古籍保護的業(yè)務指導、培訓和研究工作,在古籍普查、分級保護、古籍修復、數字化、整理研究、人才培養(yǎng)、宣傳活化等工作方面行使職責。”肖學智告訴記者:“‘中華古籍保護計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由國家主導開展的全國性古籍保護重大工程,15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統(tǒng)籌引領下,甘肅省古籍保護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015年,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以其多年積累的古籍修復專家力量和業(yè)績水平,被確立為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所、國家古籍保護中心人才培訓基地,承擔著古籍修復技藝傳承發(fā)展的重任。
“目前,我們已經有超過50萬冊(件)古籍得到妥善保護,超過20萬葉珍貴古籍得到搶救性修復?!被厥装l(fā)展歷程肖學智十分感慨,“同時,還有一批列入國家重大文化建設項目的古籍整理出版成果面世,古籍保護人才培養(yǎng)工作得到加強,古籍數字化、膠片化等異質保存利用工作穩(wěn)步推進,省內部分古籍數字資源實現免費在線閱覽。特別是,全社會古籍保護意識得到顯著提高,古籍保護事業(yè)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p>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古籍保護計劃” 被納入國家和文旅部“十三五”“十四五”規(guī)劃,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實施更使“古籍保護”有了法律依據和保障。2022年3月,“加強文物古籍保護利用”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古籍保護工作被提升到新的高度。
目前,我省已有甘肅省圖書館、蘭州大學圖書館、拉卜楞寺圖書館(藏經樓)等 7 家單位入選“全國古籍重點保護單位”;甘肅省圖書館、西北師范大學圖書館、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等11家單位入選“甘肅省古籍重點保護單位”。
嘔心瀝血 15年摸清我省古籍文化資源
古籍普查是對一定范圍內古籍文化資源進行全面、系統(tǒng)的調查和登記工作,可以全面了解古籍的數量、分布、保存狀況等情況,為保護和修復古籍提供科學依據,有效預防古籍的流失和破壞。
徐雙定告訴記者:“通過古籍普查,還可以發(fā)現和挖掘更多珍貴的古籍文化資源,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傳統(tǒng)文化,推動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特別是,還可以增強公眾對古籍文化的認知和關注,提高社會各界對古籍保護工作的重視程度,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古籍文化的良好氛圍?!?/p>
據了解,經過15年的古籍普查工作,我省已登記在冊的古籍有41家單位的59278部646823冊,有306部古籍入選第一至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829部入選第一至二批《甘肅省珍貴古籍名錄》,涵括簡牘、經卷、刻本、活字本、稿本、四庫寫本等多種類型。其中,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1號秦墓出土的戰(zhàn)國末期《秦木板地圖》,1981年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西漢《漢王杖詔書令冊簡》,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北魏寫本《大般涅槃經》,宋嘉泰四年(1204)刻本《東萊呂太史文集》,明初刻本《沖虛至德真經》等都是十分珍貴的古籍文化資源。
“目前,全省古籍收藏單位和私人藏家遍布14個市州,甘肅省古籍修復中心近年開展古籍普查和整理修復的工作足跡也遍布全省?!毙祀p定感慨地說。
技藝精湛 古籍修復技藝入列非遺
甘肅省古籍修復工作起步于20世紀60年代。成立甘肅省古籍保護中心后,甘肅省古籍修復中心作為其重要分支,一直承擔著全省古籍修復工作。2015年,國家古籍保護中心設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甘肅傳習所”,甘肅省古籍修復中心是全國首批確立的5個國家級古籍修復技藝傳習中心之一。
甘肅省古籍修復中心一直以“資源共享、優(yōu)勢互補、互惠互利、共同發(fā)展”為原則,致力于全省古籍修復事業(yè)的發(fā)展。經過多年努力,該中心不僅獲得了“可移動文物修復資質證書”,其“古籍修復技藝”也被列入第四批甘肅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時,還有師有寬、何謀忠成為“甘肅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古籍修復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隨后,還獲批建立了“何謀忠技能大師工作室(古籍修復師)”,而何謀忠本人也被省科教文衛(wèi)工會委員會評為“優(yōu)秀工匠人才”。
近年來,甘肅省古籍修復中心主要完成了“清末西北地方戲曲劇本”“甘肅地方名人手跡”“河西寶卷”“甘肅藝術研究所戲曲抄本”“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藏國家一級紙質文物法律文書”和“甘肅省博物館館藏紙質文物(古籍) ”等修復項目,已累計修復古籍1410余部,3540余冊,近20萬葉。
在開展修復工作的同時,甘肅省古籍修復中心也著力于古籍修復人才的培養(yǎng),現已承辦5期全國古籍修復技藝培訓班,舉辦3期全省古籍修復技術培訓班。同時,還在蘭州大學圖書館、天水市圖書館等八家單位設立了傳習點,并與省內高校聯合建立培訓基地,促進館校聯合辦學的發(fā)展。
徐雙定告訴記者:“未來,甘肅省古籍修復中心還將繼續(xù)致力于將古籍修復基礎研究與重點修復項目工作相結合,建設隊伍,推出成果,跨界協(xié)作,逐步完善修復中心各項職能,服務于全省乃至西北地區(qū)的古籍保護事業(yè)?!?/p>
守正創(chuàng)新 讓卷帙浩繁的古籍走出“深閨高閣”
今年,省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了館藏珍貴古籍全文數據庫,讀者足不出戶,即可隨時免費在線閱覽善本古籍文獻。此次開放的館藏珍貴古籍有《西北地方文獻古籍善本全文數據庫》和《西北地方戲曲劇本全文數據庫》。
其中,包括讀者利用率較高的《(乾隆)甘肅通志》《(雍正)陜西通志》《(乾?。幭母尽贰叮ㄇ。┪鲗幐轮尽贰叮ㄐy(tǒng))新疆圖志》等200部1051冊方志類善本古籍和466種甘肅地方戲曲劇本抄本全文圖像,讓卷帙浩繁的古籍走出“深閨高閣”,滿足了讀者對古籍文獻的研究和閱覽需求,在傳播西北地方優(yōu)秀文化典籍方面做出了大膽的嘗試和積極的貢獻。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數字化技術在古籍保護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此次開放館藏珍貴古籍全文在線使用,就是我們依托數字化手段,擴大館藏古籍文獻開放范圍,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的一項重要舉措。”肖學智告訴記者:“未來,古籍保護可以借助高清掃描、虛擬展示、數字化存儲等技術手段,實現古籍的遠程查閱和傳播,同時也為古籍的長期保存和修復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傊?,古籍保護工作的未來發(fā)展需要綜合運用技術手段,只有通過多方合力,才能確保古籍保護工作在未來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和持續(xù)的保護。”
“所以說,在古籍保護領域,‘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探索還將持續(xù)下去?!毙W智說。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 超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