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見血 學歷歧視 損害的是所有勞動者的權益
有報道說,近日,黑龍江哈爾濱某學校吳同學網(wǎng)購了一箱40支的某品牌雞肉腸,在吃完半箱時意外吃出了變質異物。她與商家客服交涉時,遭遇了始料未及的“學歷攻擊”。在維權過程中,客服私信吳同學懟稱吳同學作為三本院校的學生素質低下,并留下了“兩面三刀、難怪三本大學”等字眼。
典型的學歷歧視。只是不知道這位客服是什么學歷,才會有如此的勇氣。而且,消費者正常的維權行為,與其學歷層次有什么關系?難道沒有考上更好的大學,就沒有資格維權了嗎。
小馬飛刀想說的是,其實,學歷歧視無所不在。可能有人會對“無所不在”這個用詞提出異議。別急,聽小馬飛刀慢慢道來?,F(xiàn)實生活中,有一個詞叫什么“第一學歷”。去年,教育部在其官網(wǎng)上正式回應網(wǎng)友提出的“第一學歷”問題,強調國家教育政策文件及管理過程中從未使用過“第一學歷”概念。這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2014年以來第二次正面澄清同一問題。為此,去年底教育部還專門發(fā)文提出,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yè)院校、國(境)外學習經(jīng)歷、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黨政機關、事業(yè)單位、國有企業(yè)要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然而,在崇尚學歷文憑、重視出身背景、強調競爭篩選的社會文化中,“第一學歷”現(xiàn)象由來已久、根深蒂固,甚至學歷“查三代”也不鮮見。多年前,白巖松就曾感言:“我到一些非‘雙一流’高校,跟學生交流的時候,他們的不自信和自卑給我造成的刺激是很強的?!边@種不自信并不是天生的,有很沉重的現(xiàn)實原因,譬如學歷歧視。現(xiàn)實中,不少單位“見面先問出處”,有的非名校碩博不要,有的“第一學歷”二本不收。究其原因,有的是片面把畢業(yè)院校等同于個人能力;有的是為了提高選人效率,降低招聘成本;有的則是希望用名校畢業(yè)生來“裝點門面”,營造“高大上”的氣氛。
當然,也有人會說了,不用學歷選人,難道憑關系選人?用人單位強調名校學歷無錯之有。小馬飛刀以為,在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從學歷社會轉向能力社會,是全社會必須直面的任務。學歷尤其是第一學歷是考查學習水平和綜合素質的重要因素,但絕不是唯一的評判標準。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機遇與選擇的機會成倍增加,“一考定終身”的說法不再適用。不客氣地講,用人單位之所以會把第一學歷和學歷“查三代”當作人才鑒定的法寶,就足以看出其人才評價體系的缺失——沒有足夠的能力來測試求職者的綜合素質。而且,對于名校畢業(yè)生,如果相應的教育經(jīng)歷成就了自身的突出能力而不僅僅是帶來光環(huán),那么,就無懼于在招聘中公平競爭??梢哉f,學歷歧視除了讓招聘者偷懶,并不會真正為不同的應聘者帶來益處,只會不同程度地損害所有勞動者的權益。
小馬飛刀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