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評說 “無效社交”你真的能放棄嗎?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社交平臺滿足了人們多樣的社交需求,但無處不在的線上社交也給很多人帶來負擔,于是“已讀不回”“退出群聊”……成為一些人無奈的選擇。
近日,有媒體調查顯示,59.4%的受訪者覺得朋友圈中的“無效社交”多。8.3%的受訪者建議為閑暇時的社交設定邊界感,勇于拒絕某些社交場合,53.6%的受訪者建議區(qū)分工作和生活的社交賬戶,為不同社交劃分界線。近六成受訪者覺得朋友圈“無效社交”太多,不少人都設置了消息免打擾和朋友圈可見天數(shù),希望能清靜清靜。
兩個月前,還是這家媒體,對2001名18-35歲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4.2%的受訪青年感覺自己存在心理上或行動上的“社交卡頓”,其中26.7%的受訪青年覺得自己在線下社交中有障礙,17.0%的受訪青年感覺線上社交時存在障礙,20.5%的受訪青年感覺線上線下自己都有問題。僅有三成青年認為自己沒有社交困難。
于是,有人認為,年輕人不會社交,這樣不好,這個問題得“治”。但是,有評論就指出:年輕人不會社交、不善社交,側面也在說明他們不需要社交,或至少是傳統(tǒng)意義的社交——在飯桌、酒局之類集體活動的場合,八面玲瓏、長袖善舞。追劇、學習、運動、看短視頻,早已填滿了時間,哪還有空和陌生人虛與委蛇呢?
其實,這種選擇與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生活規(guī)則的深刻變化有關。在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在“熟人好辦事”這一規(guī)則下,人們需要多參與社交來增加自己與社會的聯(lián)系、便利自己的生活。但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社會由“熟人社會”進入了“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更多遵循某種既定的規(guī)則而非“人情社交”。可以說,人與人的社交不再依賴傳統(tǒng)的“熟人社會”的規(guī)則。經(jīng)濟形態(tài)的變化,社會規(guī)則的演進,讓一些人的“人情社交”需求下降了,與人打交道的需求也就變得沒有那么迫切。
小馬飛刀以為,社交是有必要的。不論現(xiàn)代生活再怎么變得陌生化、原子化,也不論現(xiàn)代人對邊界感變得如何敏感,都無法改變?nèi)吮举|上是社會性動物這個基本事實。建立趣緣圈子也好,實現(xiàn)群體認同也罷,都需要交際,需要互動。不過,有些無用、無意義的社交卻不在此列。換句話說,忙忙碌碌后,其實沒有多大意義,這種社交就是“無效社交”。它無法給你的精神、感情、工作、生活帶來任何愉悅和進步。早在2016年,就有一張圖在網(wǎng)上火了:“你是砍柴的,他是放羊的,你和他聊了一整天,他的羊吃飽了,你的柴呢?”這張圖簡單直白地告誡人們,要遠離“無效社交”。
人們到底需要怎樣的社交模式?是繁文縟節(jié)還是暢快簡單,是虛情假意還是直來直去?這個問題太難回答了。但是,只有減少不必要的社交,無論是網(wǎng)上的還是線下的,才能騰出手來,干自己想干的事情。
小馬飛刀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