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說】飛天漫評:“鋼鐵駝隊”傳承鮮活的“絲路印記”
西安,是承載東西商貿往來的古絲綢之路起點。兩千年前,絲綢之路打通,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都來長安做買賣。古之長安,今之西安,傳承著鮮活的“絲路印記”。
悠悠駝鈴,漫漫古道,跨越千年。已化身“鋼鐵駝隊”,鳴笛聲聲,馳騁不息。“一帶一路”的倡議續(xù)寫著絲路古道的榮光與智慧。
2013年11月,首趟中歐班列“長安號”從西安新筑站緩緩開出,穿山越嶺、跨越大漠戈壁抵達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十年過去,中歐班列“長安號”運行干線由最初的1條增加到現在的17條,年開行量從46列到超過4600列,覆蓋歐亞大陸45個國家和地區(qū),累計開行量超2萬列,開行量、貨運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標持續(xù)領跑,成為全國運行時效最快、智能化程度最高、線路輻射范圍最廣、服務功能最全、綜合成本最低的“鋼鐵駝隊”。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中歐班列“長安號”這支“鋼鐵駝隊”常態(tài)化開行,載著國貨從西安出發(fā),通達世界的同時,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的的商品也乘坐著“長安號”來到西安,越來越多中亞各國優(yōu)質進口食品擺上了貨架,走上了西安百姓的餐桌,走進了西安百姓的生活,見證著西安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
在西安,大大小小、口味各異的面館遍布大街小巷,真正的“面食勝地”。秋雨漸涼,在西安吃上一碗正經的油潑辣子面,撲面而來的香氣,真的是’’嘹扎咧’’!作為“面食勝地”,這里每天的面食、糧油需求量極大。而這撲香撲香的街邊油潑面,也許是用哈薩克斯坦面粉做的扯面,吉爾吉斯斯坦的熱油潑的辣椒粉,用西安人的傳統(tǒng)做法滋滋冒出油潑面的靈魂。
哈薩克斯坦的農產品以綠色和有機著稱,是全球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2017年2月22日,首趟裝運哈薩克斯坦小麥的中歐班列抵達西安,西安港進境糧食指定口岸正式運營,為內陸糧食加工企業(yè)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進口糧食通過“鋼鐵駝隊”直達西安港,時間由原來的45天縮短到7天,成本大大降低。品質優(yōu)良的哈薩克斯坦小麥加工的面粉,投放市場后,做出的面條勁道有味,受到了市民的廣泛好評。6年間,自哈薩克斯坦進口的小麥份額不斷突破。這是一碗凝結著跨國情誼,飄著“絲路味道”的油潑面,更是共建“一帶一路”國際貿易平臺的一個縮影。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年來,中歐班列保持安全穩(wěn)定暢通
運行,累計開行超7.7萬列,開創(chuàng)了亞歐國際運輸新格局,搭建了沿線經貿合作的新平臺。越來越多的企業(yè)搭乘中歐班列這條“快車道”,讓更多“中國制造”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也讓多元化的外貿商品進入國內,成為了國內民眾購物的新選擇。馬來西亞的白咖啡、越南的紅木、阿聯(lián)酋的椰棗、葡萄牙的紅酒……如今,當你走進超市,會發(fā)現進口商品越來越多,商品種類越來越豐富。隨著中歐班列國際運輸服務網絡逐步完善,跨境電子商務合作不斷深化,海淘不僅更便宜,購買收貨也更便捷。進口更方便的同時,出口的增量也在擴大。在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在使用中國產手機,開中國產汽車,穿著中國設計的服裝。“中國智造”在一些沿線各國已成為暢銷的代名詞。
對普通百姓而言,“一帶一路”倡議不是“高大上”的外交,“一帶一路”的成果早已走入生活,落實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好處與福利。中歐班列馳騁著,將我們的心連在了一起,我們真切感受到了同呼吸共命運,我們相信中歐班列每一次鳴笛都能在大陸的另一端收到回響。
韓一江 尹雪蘭 邵江梅
責任編輯:黃璐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