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辣評 學生要減負 教師更要減負
懂教學、懂學生,是不是一個好教師的標準?
小馬飛刀告訴大家,不是。因為對于很多教師來說,教書只是考核占比最小的那個環(huán)節(jié),育人是實打實的副業(yè)。
你若不信,先看新聞:教師不堪重負,成了網(wǎng)友近日關注的話題。備受熱議的焦點是,這里的重,非教學任務之重,是課外雜活之重。此前,鄭州23歲小學教師呂某輕生,其遺書稱:“我從未想過當小學教師是如此困難的一份工作”,除教學工作外,還要應對上級檢查、擬寫材料等課外行政工作,承受著較大的工作和心理壓力。此悲劇再一次引爆了“為教師減負”的話題。不少中小學教師在社交平臺吐槽:除負責教學外,平時更多時間、精力都用來應對不屬于本職工作的任務。一名陜西中學受訪教師無奈地說:“課外事務量已經(jīng)遠超教學任務,真是太可怕了!”
真的是這樣的嗎?一項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教師每周工作時間達到52.5小時,超過勞動法規(guī)定的40個小時/周。其中,在校工作時間為44小時/周,而工作日晚上和周末加班為平均8個小時/周。造成部分教師工作壓力大的主要原因,大多不是教學工作任務,而是非教學工作任務,要花大量時間,填寫各種表格,應對考核、評比,完成上級布置的任務。
學生要減負,教師更要減負。早在2019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lián)合發(fā)布《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huán)境的若干意見》,將中小學教師減負改革納入整治形式主義專項工作,對影響教師教育教學的督查檢查評比考核事項進行集中清理,減少教師非教學任務。2022年,國務院教育督導委員會辦公室發(fā)布《關于禁止向學校攤派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漲粉”“評比”“推銷”等指令性任務的通知》,要求遏制形式主義向學校轉移趨勢。
幾年前,教育部負責人曾呼吁:各種填表、各種考評、各種比賽、各種評估,壓得有些老師喘不過氣來,要把時間還給老師。小馬飛刀以為,教師負擔重,既有教育系統(tǒng)自身原因,也有治理體系不完善和治理能力不足等深層次原因,問題的根子還是出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上。
舉個例子,當前對教師的管理、考核、評價是由行政部門主導,因此考核、評價教師會用一系列行政指標,部分布置給教師的任務,并不符合教育教學規(guī)律。有評論就指出:要求教師做任何事,都要留下痕跡,作為考核的憑據(jù)、證據(jù)。按照“痕跡管理”的要求,教師參加活動,必須拍照、上傳、發(fā)表心得不說,就是日常教學過程的點點滴滴,也要留痕,這樣的“留痕管理”令教師要花不少時間來處理“留痕證據(jù)”,不少教師深受這一形式主義任務所困。
小馬飛刀最后想說的是,減負不等于沒有負擔,教師法等法律法規(guī)明確規(guī)定的、中小學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必須承擔的職責,是正常、合理和必要的負擔。需要“減掉”的,是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是中小學教師不應承擔、與教育教學無關的事項。教師的核心工作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是“育人”,他們應該專注于教學,專注于培養(yǎng)學生;他們的精力是有限的,不應該被大量的教學以外的事情消耗掉。
小馬飛刀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