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秦文化隴上人物史話之五】從甘肅走出的傳奇,嬴秦的崛起之路
“嬴”是秦人的姓,“秦”乃后得之名。根據傳說、文獻記載和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發(fā)祥于今甘肅的炎黃集團軒轅黃帝一支是秦嬴的族源。嬴秦崛起的歷史漫長而曲折,可謂跌宕起伏。
和仲測日“宅西”
嬴秦源于東方而西遷隴右,如今學界認識已經趨同。《尚書·堯典》載,“羲和四子”中和仲一族,肩負部落聯(lián)盟中央測日祭日使命而“宅西”,此應為最早西遷的嬴姓族體。中燏是商代后期的嬴秦首領,史稱他“在西戎,保西垂”。
清水縣秦亭鎮(zhèn)秦非子牧場 雷金鋒攝
非子畜馬封秦
商亡后嬴秦轉而臣屬于周。至周孝王時代,嬴姓方國的首領名大駱,大駱的嫡子名成,另有個庶子名非子,是個繁育馬匹的專家。非子被召,接受了在汧渭之間為王室畜馬的指令。
非子不辱使命,任務完成得十分出色,深得王室賞識。為褒獎非子的功勞,孝王打算讓他接其父大駱的班,日后能登嬴姓方國的君位?!扒亍弊鳛橐粋€新生的政治實體,也由此登上了歷史舞臺,為西方的嬴族保存、衍育了一支危境中得以重生的力量。在嬴秦發(fā)展史上,非子是位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開創(chuàng)性首領。
秦仲隴上始大
秦仲是非子的曾孫,其在位期間正處于西周王朝內外矛盾交織而走向沒落的拐點,汧渭地區(qū)已成為族邦侵爭沖突的多事之域。在隴右,也是諸戎族勢熾盛,大駱方國頻遭攻逼,岌岌可危。大約就在此時,以秦仲為首領的非子后裔們離開了汧渭之間的秦地,越隴而上,活動于今清水、張家川一帶的渭水中游地區(qū)。秦這個地名也便隨族而遷,盛稱于隴上。
秦仲一族在渭水河谷開拓了一片新的邦土,在同隴右諸戎的斗爭中壯大了族勢,后來周王室將秦仲爵位由附庸提升為大夫。春秋時期的史家視秦仲為嬴姓“之雋”,為“國大而有德者”;更晚些的文獻,亦多言“秦仲始大”?!妒酚洝なT侯年表》列述秦國史事,即從秦仲開始。由于秦仲功業(yè)的顯赫影響,后世幾部著名的史志著作,都說隴之秦是秦仲的封地,秦之名也便被歷史定格于隴上,而汧渭之間非子始封之秦,遂淡出人們的視野。
周厲王末年,西戎叛王室,滅掉了大駱的方國。周宣王即位后,力挽王朝頹勢,大力支持秦仲反擊西戎,秦仲最后戰(zhàn)死于伐戎之役。秦仲在位23年,他帶領族眾實現(xiàn)了戰(zhàn)略轉移,大幅度地擴展了領域,強化了族勢,把嬴秦早期歷史推向了一個新階段,為其后莊、襄二公戰(zhàn)勝諸戎、掌控隴右奠定了基礎。
甘肅禮縣大堡子山秦西陲陵園。
襄公救周封侯
秦仲戰(zhàn)死后,以中興王室為己任的周宣王,決心扭轉隴右的危局。他召集以莊公為首的秦仲五個兒子,作伐戎動員;并派兵七千,助嬴秦與戎族決戰(zhàn)。戰(zhàn)事在西垂地區(qū)展開,周秦聯(lián)軍獲得了全勝,并把隴上秦域同大駱方國原有領地連成一片,嬴秦國勢空前振興。繼秦仲之位的莊公,乘勝將都邑遷回大駱所居之犬丘,全面取代了母族擁有的方國地位,他也因此博得了“西垂大夫”的稱號。
莊公時代嬴秦雖較以前強盛,但并未徹底解除戎人的威脅。莊公的長子世父,為全力抗戎而把太子之位讓給了其弟襄公;發(fā)誓要為祖父秦仲報仇,不殺掉戎王不入西邑。莊公在位44年,襄公即位時,秦戎對峙形勢再現(xiàn)危局。史載襄公二年,“戎圍犬丘,世父擊之,為戎人所虜”。君位未穩(wěn),都邑被圍,長兄遭俘,族邦又處存亡關頭。襄公如何度過這場危機,史籍無載。我們只知道襄公的政權安然無恙,都邑之圍消解,世父也在一年后被放歸。合乎情勢的推測是,襄公執(zhí)行了和戎政策,化解了秦戎沖突。愚意“西新邑”就是和戎政策的產物。前文言及,犬戎曾長期占據犬丘,已視犬丘為族體的聚居地。爭奪犬丘,實為秦戎關系的糾結點。為安撫戎人,緩和矛盾,襄公果斷決策,讓出犬丘,在西漢水北岸另建新邑為都,與犬戎和平共處。此邑,史稱“西新邑”,即日后西縣縣治所在,而犬丘后世稱為“戎丘”。二邑隔水南北相望,比肩而立。
秦西垂陵區(qū)墓葬位置示意圖
幽王末年,蓄積已久的社會危機終于火山般噴爆。由王后、太子廢立之爭引發(fā)的申侯之亂,導致西周王朝滅亡。諸戎肆意攻掠,關中陷入一片混亂。秦襄公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率兵救周。通過力戰(zhàn),穩(wěn)定了關中局勢。又會同擁周諸侯復立原太子宜臼即周平王,并護送平王遷都于洛邑,史稱東周。為表彰襄公的偉功殊勛,平王封襄公為諸侯,并賜以岐西之地。作為諸侯國的開國之君,襄公與列國通使聘享,張揚國格的提升。又“作西畤,祀白帝”,高舉始祖神少昊西方天帝這面精神旗幟,以神權和祖權強化政權,增升族體的凝聚力。在軍事上,襄公繼續(xù)與諸戎周旋,將伐戎斗爭推進到關中西部,積極落實受封時與王室之約,拉開了嬴秦國勢東向的序幕。
甘肅秦文化博物館
文公遷汧圖強
襄公即侯位第五年,伐戎至岐而卒,其子文公繼位。是時,徹底戰(zhàn)勝諸戎,控制岐豐沃野,取代原西周王朝在關隴地區(qū)的位勢,是嬴秦必有的歷史性決策。此外,文公還整頓刑律,初設“三族之罪”,通過嚴格法制強化統(tǒng)治。更值得注意的是設置史官的舉措。史官制度是華夏文明傳統(tǒng)的一大特色。史官制度的建立,不僅標志著政權體制運行的正規(guī)和平穩(wěn),也反映出執(zhí)政者對族統(tǒng)、君統(tǒng)和文化傳統(tǒng)重要性的認識高度。史官制度有助于統(tǒng)治集團歷史責任感的形成,在某種程度上能起到一些制約國君言行的作用。
文公在位50年,期間秦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方面均有顯著發(fā)展,是早期秦史上最輝煌的一段歷程。完全可以說,文公時代翻開了嬴秦全面崛起的新史篇。
嬴秦的崛起,是漢渭文化圈作為華夏文明西源之歷史作用的有力伸延。不僅推動了關隴地區(qū)社會發(fā)展的進程,加速了西北眾多民族的交往與整合,而且編織了聯(lián)結西北與中原的政治、文化紐帶,并為日后九州一統(tǒng)的大業(yè),育生了基原性力量。
作者 祝中熹
責任編輯:宗成賢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