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相伴“硯”遇一生 ——訪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黃志民
篆刻作品《心經(jīng)》套印
洮硯鄉(xiāng)喇嘛崖老坑坑口留影
篆書《陋室銘》
洮硯作品
黃志民
出生于1964年。1985年在蘭州市工人文化宮舉辦的“金石篆刻學習班”學習篆刻技藝,2016年在北京文化部黨校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學院,國家級專業(yè)技術人員繼續(xù)教育基地舉辦的“吳笠谷制硯藝術高級研修班”學習制硯技藝?,F(xiàn)為岷縣代表性非遺項目“洮硯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在第五屆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評審認定中,被授予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2006年榮獲由中國文房四寶協(xié)會舉辦的第四屆中國文房四寶名師名硯精品大賽金獎;2012年在第29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上榮獲金獎;2020年榮獲第十五屆甘肅省工藝美術百花獎制作技藝一等獎、創(chuàng)作創(chuàng)新二等獎。
1996年,一場中國文房四寶展讓黃志民與洮硯結緣,那時的他怎么也沒有想到,自己將在不久的未來成為我省“工匠精神”的最好解讀者、傳統(tǒng)手藝的最好代言人——甘肅省工藝美術大師。
實際上,在那次選擇之前,黃志民的人生經(jīng)歷充滿了冒險和隨性。他曾是那個年代的驕子。當了文藝兵又在西北師范大學音樂系進修了理論作曲。
畢業(yè)后,他把自己的生活弄得緊張而又充滿生機,不僅創(chuàng)作、演出樣樣得意,還不斷地為自己的藝術道路尋找著新的突破。他為了自己的追求,背著琴奔走在連隊和士兵之間,把自己沉浸在那種自由的氛圍里。甚至為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作品,還到艱苦的哨所體驗生活。
上世紀90年代初,當感到無法突破自己時,這個已頗有成績的文藝骨干做出了一個令人驚奇的選擇——到手工作坊成為了一名洮硯藝人。
從此,這個用動人音樂開啟藝術人生的人,轉而與金石結緣握住了冰冷、堅硬的刻刀,開始傾心追求藝術作品的另一番真與美。這一握,便是近三十年。
洮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原石料產(chǎn)于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洮硯鄉(xiāng)。曾經(jīng),在書香雅閣中收藏一枚上佳的洮硯,是中國文人的理想。
洮硯藝術千百年來一直流傳在民間。為窺其精髓,黃志民只身前往了海拔兩千米的洮河石產(chǎn)區(qū)卓尼縣喇嘛崖。這里年平均氣溫只有7攝氏度左右,谷狹路窄,石壁峭立,俗稱“綠歌石”的硯材就產(chǎn)自這里。
為采到上好的石料,黃志民幾乎每天在老坑里匍匐而行,晚上又坐在老鄉(xiāng)的炕頭學習雕法。
雕刻是個細致活,從選料、下料、設計、制坯、開膛、合口到打磨、上光,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需要極大的耐心。
他總是要想辦法讓自己保持好的精神狀態(tài),哪怕是極度困乏之時,都會用操琴彈唱的方式進行調(diào)節(jié)。他利用三年多的時間,根據(jù)自己的創(chuàng)意完成了《三國演義》《三十六計》《金陵十二釵》等套硯,一舉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能工巧匠。
“傳統(tǒng)的洮硯雕雖厚重但沉悶,少了那種靈秀之氣?!毖矍暗墓Τ擅筒⒉荒茏岦S志民滿足,為了尋求突破,他又先后到安徽、浙江學習端硯、歙硯的雕刻藝術,這一學就是5年。
這期間,為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他投入大量的精力潛心研習了古詩詞和書法藝術。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努力,他的雕硯藝術有了質(zhì)的飛躍。
2000年,他到北京舉辦了個人雕硯展,贏得了到場觀眾的高度評價。
但是,作為一名洮硯藝術家,他又誕生了將南北二種文化風格進行融合的想法,力求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實現(xiàn)一次飛躍。
于是,辦完展覽以后,黃志民立刻風塵仆仆地離開北京回到蘭州。經(jīng)過精心地構思與準備,他開始著手百龍硯的雕琢。
三年多的時間里,他完全沉浸在一種全新的藝術創(chuàng)作狀態(tài)之中,既要彰顯北地的拙樸,又要表現(xiàn)出南方的空靈。最終,這兩種文化都通過刻刀的一筆一劃融為一體,在精雕細刻中成就了這一方百龍巨硯。
只見在一方1.6米×1米的石料上,100條形態(tài)各異的中國龍蓄勢待發(fā),凌空之際迸發(fā)出的雄宏氣勢和昂揚的生命力令人震撼。
“制硯是一種金石工藝,紙有壽命,金石可保證不朽,傳統(tǒng)文化很大程度上是靠金石傳承下來的。”黃志民告訴記者:“通過選材、出坯、下堂、取蓋、合口、落圖、透空、精雕、打磨、上油,制硯的十道工序都離不開金石工藝的本質(zhì),卻都是金石工藝最完美的體現(xiàn)?!?/p>
“之所以這么說,因為唯有硯臺能同時表演‘詩書畫意’”,他說:“時至今日,硯臺已經(jīng)從一件實用品轉變成為收藏品,人們收藏洮硯,首先是帶著一種崇敬之意,同時人們追求‘返璞歸真’,曾經(jīng)一度被大多數(shù)人放棄的‘研墨’再次復興?!?/p>
由此可見,從一開始黃志民就意識到傳統(tǒng)工藝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性,也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名洮硯制作人的責任感。于是,他便把“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fā)”當成了自己的左右銘,堅持潛心研究傳統(tǒng)文化,不斷提升自身素養(yǎng)。
洮硯工藝歷經(jīng)千年不衰,背后離不開制硯手藝人多年如一日的堅守。就如同黃志民,在自己的小工作室里一刻就是一天。他非常明白傳統(tǒng)工藝對文化傳承的重要意義,全力以赴的要將祖輩的智慧刻進一方方的硯臺中。
“喜歡上這一行了,就要用心去了解”,黃志民一邊回憶一邊感慨地說:“我最愛和采石的工人、刻硯的老藝人打交道,日積月累下來便愈發(fā)深入、真實地了解到其間的歷史文化底蘊?!?/p>
第一方硯,花去了黃志民幾個月的津貼,但無論是當年還是現(xiàn)在,說起這件事,他卻從來沒有絲毫的遺憾:“這方硯你買一個,它能世代相傳,這和你買別的生活用品完全不一樣。1996年,我愛人為了支持我做洮硯,硬是把她從部隊復原一次性給的六萬多塊錢全給我買了洮硯石料?;叵肫鹉菚r候,有十幾年我們都過的挺苦的?!?/p>
刻刀是洮硯手藝人的“畫筆”,在堅硬的坯子上勾勒出細膩的線條??痰兜钠鹌鹇渎溟g,奏響的不僅是手藝人養(yǎng)家糊口的生計,更是對傳統(tǒng)工藝和文化傳承的責任。
“硯為心友,它與文化同生,與歷史相伴,這是我喜愛金石藝術的最大原因”,他由衷地說:“當然,藝術一定要回歸生活,作為藝人,更要關心社會。我希望,這輩子都能用手中的刻刀,去跟這些石頭交流對話,去發(fā)現(xiàn)每塊石頭蘊含的特質(zhì),最終賦予它自有的生命力?!?/p>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首席記者 李超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