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農特產品扎根蘭州”系列報道 瓜果飄香季 西梅滿枝頭
編者按
近年來,隨著農業(yè)科技的不斷進步與對外交流的日益頻繁,一系列來自五湖四海的外來農特產品——西梅、文冠果、螃蟹、對蝦、水稻、蓮藕、香蕉……紛紛在黃土地上落地生根,綻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為蘭州的農業(yè)版圖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當記者尋訪到這些跨越千山萬水而來的“外來客”時,它們不僅已成功適應了蘭州獨特的氣候與土壤條件,更用茁壯成長詮釋了“他鄉(xiāng)亦故鄉(xiāng)”的深刻內涵;不僅讓蘭州的農業(yè)生態(tài)呈現(xiàn)出多元化生機,更成為蘭州人民勇于探索、敢于嘗試、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生動寫照。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走進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見證這些外來農特產品在蘭州的成長故事。
秋高氣爽,瓜果飄香。
走進西固區(qū)新城鎮(zhèn)青石臺村西梅種植園,放眼望去,大西梅、紅西梅、法蘭西、藍蜜等品種,個個色澤鮮亮、飽滿豐盈的果實掛滿枝頭,惹人垂涎,細嫩的果皮外披著一層薄薄的“白紗”,新鮮誘人。果農們穿梭園中,采摘、分揀、裝箱……分工協(xié)作,干勁十足,一派豐收景象。
“80”后的鄭麗霞是青石臺村村民,也是西梅種植園的主人?!斑@些地方以前種植的是桃樹、杏樹和核桃樹,2008年,親戚從新疆郵寄來了7株大西梅和紅西梅苗子,讓我們試種,結果全部成活,看來蘭州的土壤和氣候也適宜西梅生長,給我?guī)砹藰O大的信心?!编嶜愊贾钢髅贩N植園說。
經過的3年的精心呵護,2011年,7棵西梅樹全部掛果,這讓鄭麗霞又驚又喜。
“當時樹小,產量不多,我把成熟的西梅裝筐,用扁擔挑到附近的農貿市場去銷售,大家都不認識西梅,只覺得酸甜可口,新鮮美味,當時1斤能賣到8至12元,比同產量的桃子、杏子價格都高,我琢磨著種植西梅肯定有出路。”鄭麗霞一邊包裝西梅一邊回憶說。
2011年,嘗到甜頭的鄭麗霞又購進了法蘭西和藍蜜兩個品種的西梅苗,通過育苗、嫁接等一系列技術培育,種植園已發(fā)展到15畝,結果的西梅樹有300多棵,育苗2000多株。
談到收入,鄭麗霞扳著指頭算了一筆賬:“去年大面積掛果,大約采收了1.5萬斤,今年預計能采收2萬斤,大西梅和紅西梅每斤賣5元,法蘭西每斤賣15元,按這個數(shù)字算,今年保守能收入10萬元。”
青石臺村略高的海拔、充足的陽光、豐沛的雨水以及肥沃的土壤,孕育出了西梅這個獨特的產品。每年西梅成熟,游客們穿梭田間,在欣賞秋色的同時,摘下香甜的果實,體驗采摘的樂趣?!懊磕甑竭@個時間,我們都來田園欣賞觀光,一邊感受大自然的美景,一邊采摘這里的西梅,很有韻味。”游客李玉霞說。
“通過近年大家的宣傳,我們西梅的銷量提上去了,慕名前來采買的人越來越多。我自己也嘗試做線上直播,把西梅發(fā)往全國各地,都快供不應求了?!编嶜愊挤浅8兄x國家惠農助農的政策,讓她的西梅走進市場被人們青睞。打開鄭麗霞的微信朋友圈,推銷西梅的視頻和圖片占據(jù)了整個空間。她放下扁擔拿起手機,做起了一名真正的新農人。
“去年我和幾家電商合作,不僅要掏運費,果子在運輸中有壓爛的還要賠償顧客,每天處理這些事情讓我焦頭爛額,今年我自己嘗試著在網絡上推銷,老客戶紛至沓來,新客戶慕名而來,不僅簡單,效果也好。”看著小小的西梅帶來的大好“錢景”,讓鄭麗霞更加堅定了把西梅種好的信心。不光是鄭麗霞一家,村里有好多人開始在她這里購買樹苗,大家一起培育西梅,一起從“梅”好開始。
記者走訪中發(fā)現(xiàn),不僅在青石臺村,蘭州新區(qū)、榆中等地的西梅也喜獲豐收,讓這個“舶來品”在金城大地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甜蜜產業(yè)”、市民餐桌的“新寵”。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劉世才 董永前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