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鳥,榆中話有別稱
北紅尾鴝
戴勝
喜鵲
烏鴉
北紅尾鴝,是一種美麗的小鳥。身體比麻雀略大,嘴巴比麻雀尖,雄鳥的頭頂?shù)胶箢i是白色,頭頂剩余部分和背部是黑色,翅膀上有塊明顯的三角形白斑,腹部到尾巴,是鮮艷的磚紅色;雌鳥全身呈黃褐色,但翅膀上也有白斑,尾羽也是磚紅色——榆中人美其名曰:“火石家家”?!盎鹗笔巧凹壹摇蹦M叫聲,名字有聲有色。
“家家”復“家家”,春夏秋的早晨,你還沒有起床,就會聽到“火石家家”清脆委婉的鳴叫,催你早起。
“火石家家”不吃糧食不吃菜,是個捉蟲的小能手,民間有童謠:“火石家家護莊稼,誰害火石家家,死了他一家家?!笔艿酵{的教化,孩子們爬高掏屋檐下的麻雀窩,但從不掏低矮墻縫里的“火石家家”,也不用彈弓打它。村莊里,人們??吹健盎鹗壹摇痹诘桶臉渖咸鴣硖プ较x子吃,尤其愛在花椒樹上鹐蟲子,榆中話歇后語“火石家家落在了花椒樹上——鹐刺(謙虛、推辭)”來源于此。
初夏時節(jié),布谷鳥來了 ,村莊、田野都能聽見它的歌唱。榆中話稱布谷鳥為“種夠”。為何?我想原因是這樣的:鳴聲像榆中話的發(fā)音“種夠”,我仔細聽過,“種夠”與“布谷”,前者更接近布谷鳥的鳴聲,過去讀書人少,人們不知道這種鳥的學名,就以鳴聲“種夠”命名,口口相傳,有了此名;寓意美好,進入夏季,榆中農(nóng)村的糧食、蔬菜大多都種了,即“種夠”,此時,“種夠”聲聲,是豐收的祝福,也是善意的提醒,該種的一定要“種夠”。
戴勝,嘴巴細長,頭頂鳳冠,全身華麗,唐詩這樣寫它,“星點花冠道士衣,紫陽宮女化身飛。能傳世上春消息,若到蓬山莫放歸?!保ㄙZ島《題戴勝》),但榆中話給它一個很土氣的名字:“布布(bou bou)吃”。
小麥快要成熟的時候,“布布吃”飛來了?!安疾肌?,“布布”,它落在樹杈上、屋脊上,有節(jié)奏地鳴叫,尖尖的嘴巴一點一點的,像是吃食,隔一陣兒,來一聲“布布吃——”,故得名“布布吃”。
“布布吃”外表華麗,但窩巢臟亂,身上有一股臭味,有人也叫它“騷布布”。
喜鵲是農(nóng)村常見的鳥,榆中縣話叫喜鵲(qiāo),是雜食鳥,小雞、老鼠、蟲子、成熟的水果、植物的種子都吃。20世紀六七十年代,喜鵲多,看到樹上的喜鵲,孩子們用歌謠逗它玩,“喜鵲喜鵲轉班達,我給你抓個花雞娃?!薄跋铲o喜鵲喳喳叫,我給你摘個花麻棗?!薄跋铲o喜鵲叫喳喳,我給你捉個跳螞蚱?!毕铲o呢,好像聽懂了,喳喳地叫上兩聲,飛走了,落在另一棵白楊樹上,又喳喳地叫起來。
20世紀80年代初,榆中川區(qū)的白楊樹遭遇天牛蟲災,高大的白楊漸漸枯死,喜鵲無處搭窩,遠走高飛了。最近幾年,生態(tài)環(huán)境好了,莊上又有了喜鵲的倩影、悅耳的鳴叫。
烏鴉,總愛“哇哇”地叫,榆中話叫“老哇”。老哇的鳴聲多種多樣:“wà”,在空飛行時,鳴聲高亢,急促有力,邊飛邊鳴;“wa——”、“wa——”,站在高高的樹杈上,鳴聲拉的長一點,輕柔了許多,有時候變調(diào)為“wá或w?!?,似乎在跟人說話。
老哇有一定的技能。在野外遇到人們寄放的干糧袋,它會解開袋口,偷吃干糧。20世紀70年代,冬季農(nóng)閑,莊上的壯勞力去興隆山砍柴,干糧袋掛在樹枝上,柴只能砍枯死的干枝,砍一捆柴要串很多地方,砍了柴,捆了捆,人餓了找干糧吃,空袋落在樹下,干糧被老哇吃光了,初次上山砍柴的人沒有經(jīng)驗,幾乎都有這樣的遭遇。
老哇全身烏黑,有歇后語,“老哇落在了煤上——分不清了。”以前生豬的顏色大多是黑色,故有俗話,“豬兒還嫌老哇黑(貶義,比喻不分彼此,品質(zhì)一樣)?!薄柏i兒老哇一樣黑?!?/p>
老哇的窩搭在高高的白楊樹上,和喜鵲的命運一樣,莊上的白楊樹沒有了,老哇遠走高飛了,三十多年未見過老哇的蹤影。去年十月,我去興隆山下南坡灣水庫游玩,聽見鳴聲,循聲望去,遠處的護欄頂端落著三五只,雖說鳴聲凄哀,但也給人驚喜,老哇回來了。
榆中農(nóng)村常見的鳥,幾乎都有別稱,貓頭鷹,叫“咕咕喵”(或“夜鴰子”);紅嘴山鴉,叫“鴉兒”;大雁,叫“轱轆雁”;麻雀,叫“麻雀(qiāo)兒”。還有不知學名的“衡候”“咕咕登”“老拐子”“半吊子”“銅鈴鐺”“水雀(qiāo)兒”“地麻雀(qiāo)”“羊糞蛋子”……
鳥,人類的親密朋友;鶯歌燕舞,鄉(xiāng)村的一道美好風景——讓我們愛護每一只鳥。
□張建祖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