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紛生 “路怒癥”自己不治那就法律來治
5月24日晚高峰時段,上海內環(huán)高架路上,兩輛“斗氣車”互不相讓。最終一輛黃色工程車騎上了高架邊的護欄,差點墜橋。網(wǎng)友們稱這驚險一幕是“史詩級”斗氣。根據(jù)警方通報,目前,兩車駕駛員均已被警方控制,警方將根據(jù)調查結果依法作出嚴肅處理。
小馬飛刀也看到了相關視頻。好在這場“史詩級”斗氣沒有傷及無辜,兩車司乘人員也都安全。可是那高高懸在半空的車身還是讓人驚出一身冷汗:萬一當時一個沒控制好,掉下來咋辦?下面也是車流如織,真的會出人命的。
有一個詞叫“路怒癥”,顧名思義,就是汽車駕駛員很容易被觸發(fā)憤怒情緒,會因此做出粗鄙的手勢,罵出惡劣的語言,甚至會故意用危險方式駕駛車輛,威脅他人。這個概念最早來自國外心理學,一些醫(yī)學界人士把“路怒癥”歸類為陣發(fā)型暴怒障礙。1997年,美國醫(yī)生Leon James在美國國會證詞中指出,“路怒癥”是美國交通事故的第一大元兇。但是,“路怒癥”并沒有被收錄進《精神疾病診斷與統(tǒng)計手冊》。也就是說,“路怒癥”并沒有被官方視為一種精神疾病,司機完全應該對自己的“攻擊性駕駛”行為負責。在美國一項調查報告中,有5%~7%是“路怒癥”的肇事者。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曾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隨機抽取900位司機開展問卷調查,約35%的司機承認自己屬于“路怒族”,在駕車時出現(xiàn)過強行變更車道、強行超車、爭道搶行、連續(xù)鳴笛催促前車等駕駛行為,也曾因此發(fā)生過交通事故,甚至與其他駕駛人、行人發(fā)生肢體沖突。
小馬飛刀以為,司機們的“路怒”情緒,客觀上源于駕駛中面臨的各種壓力,比如交通擁堵、惡劣天氣、車輛故障等。但在憤怒的表象下,對法律的忽視、對文明的漠視,才是根源所在。“路怒癥”不管是不是病,都得治。自己不治好,就要法律來治。自從酒駕入刑后,全社會對于酒后不開車的認識相較過往有了顯著地提升,這是因為查治酒駕力度大,媒體報道和相關案例宣傳足夠廣泛,在潛移默化中,人們已然明確酒后駕車是一種違法行為。因此,在日常警示宣傳中,也有必要加強對“路怒”行為的違法宣傳力度,讓廣大駕駛者認識到“路怒”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當然,治理“路怒癥”也需要綜合施策:比如加快交通建設,從物理上徹底解決交通擁堵的問題;比如加強對駕駛人員心理的調適和教育,在駕駛證培訓環(huán)節(jié)增加一些駕駛心理的教育培訓課程,從早期進行干預……
憤怒以愚蠢開始,以后悔告終。金庸先生有句名言:不生氣,就贏了。小馬飛刀想說的是,怒贏坐牢,怒輸住院。你如果賭氣讓人家“無路可走”,往往換來的是自己“走投無路”,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小馬飛刀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