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針見血 “小手累了、大手煩了”咋辦?
有報道說,今年全國兩會,民進中央擬提交《關于減輕教師負擔 讓教師潛心教書育人的提案》,建議未經(jīng)批準的督查檢查、考核評比、創(chuàng)先爭優(yōu)等活動,與教育教學無關的調(diào)查測評、網(wǎng)絡投票、普查統(tǒng)計、信息填報等活動一律不能“進校園”。
簡單地說,就是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活動一律不能進校園。而且民進中央擬提交的提案中,還提出了“充分發(fā)揮書記校長把關作用”“幫助學校設立電子臺賬,減少學校的反復報表和統(tǒng)計工作”“健全投訴專線、網(wǎng)絡投訴等投訴舉報機制”等真招實招,以確保相關措施的針對性和可行性。
當然,我們也承認,做好一項工作“從娃娃抓起”,由教育孩子到影響家庭進而改變社會生態(tài),并非沒有道理。隨著社會對學校教育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社會團體,甚至是企事業(yè)單位,都希望所負責或所關心的領域以專題活動的形式進校園。這對構筑社會、學校、家庭立體育人體系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也為學校課程資源的進一步豐富提供了條件。然而,當太多非教學的事務性工作接踵而至,樣樣都要準備,處處都要留痕,就成了難以承受之重。此前就有報道說,有學校統(tǒng)計,一年之中收到的“進校園”活動竟有41項之多。有教師感慨,經(jīng)常接到這樣那樣的任務,要求收集相關信息,督促家長和學生配合。家長三天兩頭簽保證書,隔三差五接龍做題,“小手累了、大手煩了”。
對此,有評論指出:不關照學生理解水平,不考慮學校承受能力,一紙通知層層下達,只待材料上傳、按校點卯,便“萬事大吉”,本質(zhì)上就是一種“管理懶惰”,當然也很難收獲預期效果。此外,管理部門的分內(nèi)之事頻頻向下轉移,也是一種不良風氣。
早在2022年9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就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激發(fā)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提出將大力精簡、嚴格規(guī)范各類“進校園”專題教育活動,有效排除對學校正常教育教學秩序的干擾。但是令人遺憾的是,作用不大。原因非常簡單,在各職能部門面前,學校屬于“弱勢單位”,即便不情愿,也只得配合“演出”。
形式主義的進校園活動嚴重干擾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教育是有規(guī)律的,教學是有秩序的。所有的教學活動都是要提前設計安排的,這是有科學規(guī)律要遵循的。過多過濫的“進校園”專題教育活動,占據(jù)了大量正常的教育教學時間,既影響了正常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也耽誤了孩子們的學習進度,還加重了廣大師生的額外負擔。需要強調(diào)的是,現(xiàn)在家長普遍抱怨的家長作業(yè),恰恰就是來源于這些所謂的進校園活動。比如配合某些活動要求,完成學生的征文、手抄報,做好宣傳活動等等,都需要家長參加,甚至由家長代勞,而家長的怨氣卻全部集中在了教師身上,致使家校關系惡化。
是該好好整頓一下了,把校園還給老師和孩子們。
小馬飛刀
責任編輯:馬和相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