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英雄贊歌 凝聚奮進力量 致敬“最可愛的人”——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特別報道綜述
相聚
敬禮
采訪
相談甚歡
2023年,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1953年7月27日,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簽字儀式在板門店舉行,抗美援朝戰(zhàn)爭至此勝利結束。在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穿梭在槍林彈雨間,浴血奮戰(zhàn)、保家衛(wèi)國。
70年后的今天,山河無恙,英雄暮年。時光或許改變了他們的容顏,但不變的是他們不懼犧牲、沖鋒在前的氣節(jié)。
從今年7月11日開始,蘭州晚報聯系了600多位在蘭老兵或其家屬,目前健在的已不到一半,并且很多人身體狀況欠佳,無法接受采訪。最終我們搶救性地采訪了50位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老兵,聆聽那些親歷者的記憶片段,尋找那些經歲月錘煉后沉淀下的珍貴物件,試圖重新編織那段歷史的記憶。他們語調平靜,卻字字千鈞。從他們的記憶片段中,我們仿佛能穿過歷史的煙云看到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
我們希望通過他們的故事激勵后人,銘記歷史,緬懷先烈。致敬“最可愛的人”,用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感召新時代的青年人,向著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奮勇前進。
50位老兵
(排名不分先后)
鮑玉彬、曾興義、查棟材、陳鳳英
陳光玉、陳國強、陳念忠、陳芝龍
黨光榮、郭錫崑、郝子秀、賀 誠
胡成玉、惠存信、火承興、蔣太山
寇自勤、李殿明、李振華、廖樹言
劉甫林、劉艷珠、劉振東、劉宗弟
呂兆麟、苗興華、屈桂芳、石育澤
孫廣記、唐少卿、滕兆福、王剛宇
王建國、王生重、王文龍、魏陸鈞
夏世明、熊忠建、許世斌、楊俊孝
張廣平、張貴炳、張惠殿、張繼光
張建全、張同生、張維儒、張學文
張致和、鄭國卿
50位老兵
他們都叫志愿軍
50位抗美援朝老兵,來自天南海北,籍貫有甘肅、江蘇、吉林、陜西、四川、河南、山東、湖南、貴州、黑龍江。年齡最大的99歲,最小的也已83歲。其中,85歲以下的老兵4人;85歲到90歲的老兵有25人;90歲到99歲的老兵有21人。女兵4人,男兵46人。
50位老兵,兵種涉及18種,有步兵、汽車兵、警衛(wèi)員、衛(wèi)生員、通信員、炮兵、電路修理兵、電氣員、空軍、兒科醫(yī)生、護士、測繪員、工兵、護理員、參謀、觀測員,文書,偵察兵。
他們來自天南地北,各自任務不同。他們當中有久經沙場、浴血奮戰(zhàn)、經歷五次戰(zhàn)役的一等功臣;也有百發(fā)百中、光榮負傷的神炮手;有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的衛(wèi)生員;也有登臺表演鼓舞士氣的文藝兵;他們當中還有后期參與朝鮮建設,見證中朝友誼的志愿兵……他們都將青春和熱血灑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土地上。70年后,他們心中仍然充滿斗志和不悔。他們共同有一個榮耀的名字——志愿軍 。
再穿一次軍裝
再敬一次軍禮
再唱一次戰(zhàn)歌
老兵終圓夢
在采訪中,很多老兵都有一個很純粹的夢想:再穿一次軍裝,再敬一次軍禮,再唱一次《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
“以前的軍裝都沒有保留下來,只希望再穿一次軍裝!”在采訪老兵的過程中,張同生提出了一個最樸素的愿望。記者聯系了蘭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反映了老人的心愿。蘭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有關負責人表示,愿意為老兵定制一套軍裝,幫助老人實現愿望。
幾天后,蘭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工作人員,專門為家住城關區(qū)萬和城小區(qū)的抗美援朝老兵張同生送來了嶄新的軍裝。穿上熟悉的軍裝,張同生激動地給大家敬了一個軍禮,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那首刻骨銘心的歌曲:“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wèi)祖國,就是保家鄉(xiāng)……”
家住紅古區(qū)的抗美援朝老兵張致和、張惠殿,也想再穿一次軍裝,再圓一次軍裝夢。紅古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局立刻行動,一個圓夢行動隨即展開。兩位老人看到工作人員上門送來的軍裝,十分激動,他們默默注視軍裝許久,并用手慢慢撫摸著曾經再熟悉不過的那片綠色。
張同生、張致和、張惠殿3位90歲抗美援朝老兵,經過蘭州晚報牽線搭橋,在蘭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和紅古區(qū)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幫助下,終于圓夢。
社會反響強烈
系列稿件被轉發(fā)、點贊
《致敬“最可愛的人”——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特別報道》已經歷時小半年,50位老兵講述了珍貴的歷史史料,社會反響強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50位老兵的故事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各街道、社區(qū)、學校、企業(yè)掀起了學習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熱潮。退休干部王蘭鳴說,抗美援朝戰(zhàn)爭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英雄贊歌,鍛造了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我們要永續(xù)傳承,世代發(fā)揚。
在網絡上,50位老兵的采訪稿件和視頻被全國媒體廣泛傳播和轉載。特別是《張同生:18歲奔赴戰(zhàn)場 身上留下8處彈痕》《老兵石育澤:架橋修路 兩次榮立三等功》《時隔72年 張同生與戰(zhàn)友付英才后代相聚》等一批稿件被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官網和遼寧省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轉載。
同時,甘肅省退役軍人事務廳、蘭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蘭州市退役軍人關愛基金會微信公眾號等不間斷地持續(xù)轉載和刊發(fā)了本報報道。他們將其作為抗美援朝的寶貴精神財富。
相關報道在廣大讀者和網友中引發(fā)強烈反響,閱讀量和轉發(fā)量達到千萬以上。廣大干部群眾被志愿軍老兵的英雄事跡所感動,紛紛留言:“勿忘過去,珍惜今天,只有自身強大才是硬道理,只有敢于斗爭才能贏得尊嚴,只有不怕犧牲才能贏得和平?!?也有讀者說:“那是從平面到立體的感觸,感觸到十七八歲的他們血氣方剛和保家衛(wèi)國,感受到日行40里、夜行100里的行軍速度,感動于全班戰(zhàn)士很多都還沒有叫上名字就為國犧牲,感慨于耄耋老人顫動的軍禮、老戰(zhàn)友相聚的愿望,更加感動于昔日中國人民堅貞不屈的抗爭精神與今日華夏的盛世壯舉,作為華夏子孫無不為之自豪和敬佩。今日之中國,影響全球,這是一代代中華英雄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的結果,是一代代仁人志士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結果,是一代代新時代中華兒女接續(xù)奮斗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結果?!?/p>
“向老兵致敬”
市民、網友表達敬意
每一位抗美援朝老兵都是一部活著的歷史,都是一本內涵豐富的教科書,這也是我們做這件事的意義所在。
今年7月25日,蘭州晚報聯合白銀路街道甘家巷社區(qū)開展了“弘揚抗美援朝精神,爭做時代新人”主題活動,現場邀請92歲的抗美援朝老兵唐少卿,向未成年人、大學生志愿者、基層黨員干部講述70年前在戰(zhàn)場上英勇戰(zhàn)斗的故事。告誡青少年要刻苦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激勵黨員干部繼承抗美援朝精神,踐行共產黨員的職責和使命。
7月26日,由蘭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蘭州日報社蘭州晚報聯合主辦的“銘記偉大勝利向英雄致敬”——蘭州市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老兵座談會,9位曾經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老兵,在70年后再次相遇,回憶歷史,分享戰(zhàn)場上的崢嶸歲月。
在社會上,在網絡上,很多市民和網友對老兵表達了他們的敬意。
@“小貓咪”:致敬!這些老兵是國家的英雄,他們?yōu)楸Pl(wèi)祖國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我們應該銘記他們的功績,學習他們的思想和先進事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飛天小女警”:這些老兵們經歷了無數的戰(zhàn)斗和艱辛,才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們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向老兵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陽光下的星星”:這些老兵的故事讓我感受到了他們的英勇、忠誠和奉獻精神。他們是我們的榜樣,激勵著我們不斷前行。讓我們一起為他們點贊,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
@“小鹿”:致敬這些老兵!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無私奉獻和英勇奮斗,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風雨同舟”:這些老兵是我們國家的寶貴財富,我們應該永遠銘記他們作出的貢獻。
@“大漠胡楊”:這些老兵的故事讓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輝和生命的價值,他們是真正的英雄。
@“草原之鷹”:這些老兵的犧牲和奉獻是為了讓我們的民族和國家更加繁榮富強,我們應該珍惜他們的付出。
黨史專家:
“活資料”具有寶貴的歷史、現實和借鑒意義
12月27日, 黨史研究專家、八路軍蘭州辦事處紀念館館長袁志學說,在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之際,《蘭州晚報》推出了《“致敬最可愛的人”——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特別報道》的大型采訪活動,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深遠的現實、借鑒意義。
記者采訪了50位抗美援朝老兵,通過他們的經歷、見聞、感受,特別是70周年以后,他們對這場戰(zhàn)爭的意義和價值有著很深的理解,對當下廣大黨員干部,尤其是不了解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年輕人來說,他們是十分寶貴的“活資料”。目前,這些老兵們小的已經八十多歲,大的九十多歲,是非常珍貴的、難得的歷史見證者,所以從搶救性采訪“活資料”角度來講,具有很寶貴的歷史意義。其次,這些老兵每個人的親身經歷就是這場戰(zhàn)爭的再現,我們回顧這場戰(zhàn)爭、反思這場戰(zhàn)爭,是對我們當下的黨員、干部、群眾,特別是不了解這場戰(zhàn)爭的年輕人來說,是一場系統(tǒng)的、全面的、真實的愛國主義教育,這是它的現實意義。對于當下開展的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當中,有著重要的歷史借鑒意義,特別是通過這場戰(zhàn)爭彰顯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相結合的中國人的家國情懷。
退役軍人事務局:
老兵口述歷史 再現驚心動魄的戰(zhàn)爭場景
蘭州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副局長邵鑫泉說,抗美援朝戰(zhàn)爭鍛造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軍隊崇高風范的生動寫照,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和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在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之際,市退役軍人事務局聯合蘭州晚報、市退役軍人關愛基金會、甘肅金泰宏物業(yè)管理有限公司,隆重推出這次特別報道,深度采訪了50名老兵和英雄代表,通過他們口述歷史,生動再現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顒忧捌?,市退役軍人關愛基金會對采訪對象進行了扎實的摸排篩選,金泰宏物業(yè)管理有限公司為采訪活動提供了經費支持;活動過程中,蘭州晚報的記者同志們深入老戰(zhàn)士家中,一戶一戶走訪英雄代表,帶著責任和溫度用心聆聽,用文字、圖片和視頻記錄下了一個一個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再現了70多年前那段血與火的光輝歲月,讓我們更加直觀、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志愿軍的愛國情懷和奉獻精神。
英雄是時代的標桿,是民族最閃亮的坐標。通過這次特別報道,我們向社會傳遞了正能量,在廣大讀者和網友中引發(fā)強烈反響,讓更多的人了解了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歷史意義和偉大精神。大力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時刻銘記英烈們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跡和豐功偉績,就是要肩負起推動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高質量發(fā)展的重任,按照省委、市委強省會行動要求,進一步解放思想、凝心聚力,開拓創(chuàng)新、真抓實干,落實好黨和國家政策要求,帶著感情和責任做好各項服務保障工作,大力營造全社會對英雄關心、關愛、尊崇的良好氛圍,以退役軍人事務的系統(tǒng)的實干擔當,在強省會行動中彰顯新作為,實現新成效。
記者手記
他們相信未來
我們才擁有現在
憶往昔崢嶸歲月,每一位抗美援朝老兵都承載著一段不平凡的歷史。陳芝龍、屈桂芳、劉艷珠、李振華、張敬和、張同生……聽到這些名字的時候,也許你以為他們只是普通的人,也許你根本不知道他們是誰。但就是他們年輕時的犧牲與付出才換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們就是那群“最可愛的人”。在紀念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之際,我們有幸聆聽了50位志愿軍老戰(zhàn)士在戰(zhàn)場上的那些不凡經歷和感人故事,重溫那段輝煌歷史,勿忘過去,珍惜今天,強大自身,創(chuàng)造未來。
在現有資料不齊全、親歷者大多已去世、健在老兵溝通存障礙的情況下,要想既精彩又準確地再現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對于我們而言是一個巨大挑戰(zhàn)。不過,我們并沒有因此退縮,在這次完全不一樣的采訪中,我們一點點探尋,一點點挖掘,終于將一個個鮮活的志愿軍戰(zhàn)士的形象展現出來。
帶著深深的敬仰,老人們向我們展示了閃光的勛章、泛黃的證書?;貞浤歉腥说膱雒妫河⒂碌睦媳鴤?,有的頂著敵機的狂轟濫炸搶救傷員,有的負傷不下火線,有的忍饑受凍決不退縮……一個個感人的瞬間,一個個英雄的壯舉,都令我們敬佩感動。我們常想,普通人面對危險和死亡時都會恐懼,可志愿軍戰(zhàn)士們?yōu)槭裁磸牟晃窇治kU和死亡?他們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精神之源是什么?重新翻開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里面一位志愿軍戰(zhàn)士說:“我在這里吃雪,正是為了我們祖國的人民不吃雪?!被蛟S,老兵并沒有給兒孫留下豐厚的物質財富,然而,當我們重新追憶那段歷史,記錄生死離別的歲月時,這些最后的抗美援朝老兵,讓后人重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自強的精神,理解和平與自由的珍貴。
很多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如今已不記得自己的出生年份,不記得因何受傷導致聽力受損。但唱起“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仍鏗鏘有力、一字不差。時間帶走了老人大部分記憶,一首《中國人民志愿軍戰(zhàn)歌》卻深深烙印在腦海里,從未忘記。正如歌中所唱,70多年前,一群意氣風發(fā)的年輕人滿懷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zhàn)場,為正義與和平而戰(zhàn)。他們認定“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他們想著“把該打的仗都打完了,后輩就不用打了……”他們相信未來,我們才擁有現在。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蘇曉 華曉婧 滕效宏 桑杰才讓 李慶 見習記者 王程君/文 于永昭/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