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五月激情中文在线|免费大片黄在线观看香蕉|永久亚洲精品ww在线观看|超级碰在线观看视频97

        1. <tt id="nem7v"></tt>
          <strike id="nem7v"><strike id="nem7v"><strong id="nem7v"></strong></strike></strike>
          <strike id="nem7v"><fieldset id="nem7v"><listing id="nem7v"></listing></fieldset></strike>
        2. <div id="nem7v"></div>

          手機蘭州新聞網(wǎng)

          首頁| 蘭州| 新聞| 政務(wù)| 房產(chǎn)| 旅游| 汽車| 教育| 財經(jīng)| 健康| 公益| 女性| 商業(yè)| 企業(yè)| 蘭州日報| 蘭州晚報| 全媒體矩陣

          您的位置:網(wǎng)站首頁 > 新聞中心>蘭州新聞> 正文

          張伯緒 朝鮮戰(zhàn)場上“永不消逝的電波”

          2024-01-31 08:59:01 智能朗讀:

          張伯緒獲得的勛章

          掃碼看視頻

          “首長同志,第七穿插連奉命運送12部電臺及4名譯電員,請您查收!”這是電影《長津湖》中的一段臺詞,講述了在抗美援朝時期,志愿軍戰(zhàn)士在長津湖地區(qū)奉命護送電臺和譯電員的情節(jié)。

          92歲的老兵張伯緒,就曾是朝鮮戰(zhàn)場上的一名譯電員。他雖然不曾與敵人短兵相接,但一直在以特殊的方式?jīng)_鋒陷陣,以“永不消逝的電波”鑄就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的不朽豐碑。

          17歲學習 立志保家衛(wèi)國

          張伯緒出生在陜西省蒲城縣永豐鎮(zhèn)石馬村,他從小就有一個愿望:學知識學文化,將來報效國家。1947年,17歲的張伯緒翻山越嶺來到蒲城縣的堯山中學,每天為學校拉響上下課的鈴,給老師燒水打飯,這樣他就有機會利用工作之余讀書學習。

          1949年1月,張伯緒被安排到延安西北局機要訓(xùn)練大隊學習電報翻譯。延安寶塔山對面的山上,有很多窯洞,其中很多都是新同志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地方,張伯緒便是其中的一員。

          接報員按照電報滴滴答答的聲音,寫下不同的數(shù)字排列,而張伯緒則是將這些數(shù)字排列按照密碼本上相對應(yīng)的漢字進行翻譯。

          1950年,抗美援朝戰(zhàn)爭開始后,張伯緒毅然決定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1950年12月他由西北局分配到第十九兵團司令部機要處擔任譯電員。入朝后戰(zhàn)況如何?會遇到什么困難?是否會面臨生死考驗……一切未知,也來不及考慮。左邊斜挎一個軍綠色小背包、右邊斜挎一個公文包、身后背著一個背包的張伯緒,張伯緒于1951年跟隨大部隊乘火車一路到開封、徐州、安東(今丹東),住了幾個月,從安東入朝,乘火車過了鴨綠江,到了朝鮮。

          在入朝時,他所在的十九兵團司令部就發(fā)生了驚險的一幕。

          十九兵團司令部入朝途中,火車就在隧道里停著等火車頭拉走,結(jié)果火車頭沒有掛上車廂,卻把車廂碰了一下,導(dǎo)致車廂順著鐵軌沿著下坡急速下滑,火車越滑越快……危急中,部隊首長大聲喊道︰“跳車!”車廂已經(jīng)滑出了山洞,眼看就要和前面的火車相撞,剛好洞口有個朝鮮少年,那少年急忙跑到道岔口,一個扳頭下去,把道岔扳到另一條上坡的鐵軌上,車廂才慢慢停了下來,危機終于解除了。

          首長下車,開心地把朝鮮少年摟在懷里說︰“是你救了十九兵團司令部啊!”朝鮮少年自然聽不懂中國話,但走的時候懷里卻抱滿了志愿軍送的餅干。

          艱難條件下 快速成功翻譯電報

          進入朝鮮后,張伯緒和戰(zhàn)友們遭遇到朝鮮的嚴寒天氣,氣溫下降到零下三十多度?!澳菚r候相當艱苦,天氣十分寒冷,凡是能夠御寒的東西,都裹在身上。要把自己的耳朵護住,否則就凍掉了,將手伸出去,手上的雪化不了,就會被凍傷。所以凍死凍傷的人相當多,這個仗打得真是悲壯慘烈!”張伯緒說道。

          嚴寒天氣下戰(zhàn)士們需要補充能量,但當時吃飯喝水都是大問題。一方面生火做飯很容易暴露位置,會引來敵機轟炸;另一方面,由于入朝時間緊迫,戰(zhàn)士們攜帶的食物有限,可以說是衣不御寒,食不果腹。張伯緒說:“我們后來就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即便如此,戰(zhàn)友們也沒有任何怨言,憑借鋼鐵般的意志與敵人進行殊死較量”……每當回憶起這些,張伯緒都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我在司令部機要處從事電報翻譯工作,戰(zhàn)爭環(huán)境對電臺收發(fā)報的干擾非常大,天線干擾、信號干擾,再加上前方戰(zhàn)場日夜不停的炮彈爆炸聲……”張伯緒回憶。但就在這樣艱難的條件下,張伯緒也能快速且成功地翻譯出多份電報。

          “我們的汽車從來都是晚天行進,不開車燈,我們的指揮部大多隱蔽在旁邊防空洞的樹林中,平時在外辦公,下雨下雪或者敵機來了就鉆進防空洞?!睆埐w說。第十九兵團司令部機要處也是如此,張伯緒工作在一處叫仙女洞的地方。行軍的時候,居無定所,飛機頻繁轟炸。白天部隊隱蔽休息,張伯緒和戰(zhàn)友卻有翻譯不完的電報,晚上照常隨部隊行軍,得不到任何休息,只有在夜行軍中打打盹兒。

          掌握著比生命還重要的作戰(zhàn)“密碼”

          “譯電內(nèi)容大多是上級的作戰(zhàn)指示,因此,在翻譯電報過程中,要做到迅速、準確,還要求做好保密工作。”張伯緒說。在他擔任譯電員期間,志愿軍司令部下達給第十九兵團的命令,均由他和另外一位戰(zhàn)友翻譯,戰(zhàn)友負責記錄,張伯緒負責翻譯。張伯緒將密碼本里的密碼全背下來了,根本不需要看密碼本,譯得又快又好,沒有出過差錯。

          1952年,張伯緒和戰(zhàn)友收到了一份電報,命令讓部隊向北面撤離,但戰(zhàn)友把密碼翻譯成“向南撤離”。張伯緒憑借多年的工作經(jīng)驗,趕緊向領(lǐng)導(dǎo)匯報,經(jīng)過反復(fù)核實,電報內(nèi)容確實是命令向北撤離。因為糾正這一重大譯電錯誤,張伯緒榮立了二等功。

          由于部隊機動性強,電臺的工作地點不固定,條件十分艱苦。機要譯電員的工作大多在山洞、隧道、防空洞和密林中完成。“大腿當桌子,快速翻譯和傳遞機密信息,不允許有任何差錯,否則將會貽誤戰(zhàn)機。”用張伯緒的話來說,機要譯電員雖然不在沖鋒陷陣的行列里,卻掌握著比自己生命還重要的作戰(zhàn)“密碼”。

          張伯緒回憶道:“在第五次戰(zhàn)役時,我們在仙女洞住了很久,電報特別多。我們一直沒有休息,白天黑夜都在工作,沒有桌子,沒有凳子,皮包放在身上,直接拿出一根鉛筆頭快速翻譯記錄?!?/p>

          與愛人在朝鮮戰(zhàn)場相遇相知

          張伯緒還在朝鮮戰(zhàn)場上遇到了他一生相愛的人。他的愛人閆秀先于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51年在華東軍區(qū)青年干校學習機要,1952年6月入朝后,被調(diào)到志愿軍第十九兵團機要處,從事譯電工作?!八跈C要二股,我在機要一股,我倆隔著一個山頭,兩個人都是譯電員,當時我們只是在機要戰(zhàn)線一起戰(zhàn)斗的戰(zhàn)友,真正走到一起是從朝鮮回來之后?!睆埐w說起老伴時,眼里都是滿滿的愛意。

          1953年,朝鮮停戰(zhàn)后,張伯緒回國,被分配到西北軍區(qū)工作,而閆秀先已于1953年5月回國,先被分配到西北軍區(qū)工作,兩人正式結(jié)為夫妻。一對戰(zhàn)場上的生死戰(zhàn)友最終成為伉儷,并終生相伴到老。2021年9月,閆秀先因病去世,令張伯緒傷心不已。

          “希望后人們能銘記那段歷史,緬懷英雄,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奮進,愛國愛家!”張伯緒感慨道。

          張伯緒

          陜西省蒲城縣人,1949年參軍,1951年入朝,在中國人民志愿軍第十九團司令部機要處任譯電員,1953年回國。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蘇曉 李慶 見習記者 王程君 文/圖

          責任編輯:王旭偉

          來源: 蘭州晚報

          關(guān)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