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辣評 在領導和群眾面前為何會有兩張“臉”
近日,網(wǎng)傳河南延津禁止群眾機械設備收花生。視頻中,工作人員稱系“領導檢查”、“揚塵太大”,引發(fā)網(wǎng)友熱議。對此,當?shù)赜嘘P部門回復稱,系接群眾投訴花生摘果機揚塵太大,影響過往車輛視線,存在安全隱患。有鄉(xiāng)鎮(zhèn)安排人員入村引導群眾錯峰作業(yè),降低揚塵,由于個別工作人員解釋有誤,導致群眾誤解不讓使用收割機作業(yè),已進行批評教育,已不再禁止。
這個解釋,明顯是有漏洞的,為什么引發(fā)輿論關注后就不禁止機械收花生了?難道,揚塵又不影響車輛視線了?對此,有評論指出:不是個別工作人員解釋有誤,更不是群眾有誤解,而是有的干部對政績觀有誤解,不是一心想著為人民服務,而是更多地考慮為領導服務。唯恐上級看不到自己的努力,把工作重心放在立竿見影上,甚至不顧發(fā)展階段、不管法治原則、不講客觀規(guī)律,片面追求執(zhí)行速度和力度,結果表面如火如荼,實則一地雞毛;自己樂在其中,群眾苦在其后。
的確,我們常能看到,有些人在領導面前,那是畢恭畢敬;在群眾面前,那就是“當官做老爺”。在領導群眾面前不同的臉,是變出來的,其“變臉”的功夫,一點不比川劇的絕活兒差,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親近領導多、聯(lián)系群眾少,工作中唯上不唯下,對上級的吩咐竭盡所能,對群眾的呼聲置若罔聞,不怕群眾不樂意、就怕領導不滿意;更有甚者直接侵害群眾利益,將干群之間的“魚水關系”異化為“油水關系”,導致干群之間關系惡化。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每件工作都會涉及評價問題,這個評價來自“兩頭”,一頭是上級部門的實效測評,一頭是人民群眾的口碑評價。但是,歸根結底的評價標準,是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如果群眾不滿意,不解決實際問題,就是形式主義。自以為替領導“著想”,把領導滿意和群眾滿意撕裂開來,問題不僅在于裝腔作勢、有名無實,還會形成一種無形的“脅迫”,把更多的同志裹挾進去,導致形式主義的隊伍越來越大,讓正常工作變味走樣,最終傷及黨的肌體、損害群眾利益。
其實“領導滿意”與“群眾滿意”,其背后的價值指向是統(tǒng)一的——一個干部只有讓人民滿意,才能使其領導滿意,反之,如果人民對其失望,一個稱職的領導也絕不會忽略人民的聲音,對這樣的干部感到滿意。
小馬飛刀最后想說的是,如果“官帽”依舊是“領導”說了算,而“人民”依然沒有說“不”的權力,那么,只為領導滿意的現(xiàn)象絕不會消失。就算他們把“為人民服務”的口號喊得山響,而在骨子里透出的滿是對權力的趨炎附勢,對百姓權益的漠視。
小馬飛刀
責任編輯:王旭偉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wǎng)獨家版權所有,未經(jīng)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wǎng)",并保留"蘭州新聞網(wǎng)"的電頭。如本網(wǎng)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