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聲音 騷擾電話搭上了AI的“快車”,咋辦?
“這里是口腔醫(yī)院,請問你有沒有牙齒治療方面的需求……”據報道,連續(xù)幾個月來,大量上海市民頻繁接到以上述話術開場的騷擾電話。記者調查發(fā)現,背后的原因在于,眾多民營口腔診所通過第三方公司開展“AI外呼電推”。有關公司稱:“幾乎將上海市民全部打一遍”“效率很高,一天幾十萬、上百萬條就出去了”。
“AI外呼電推”,即第三方企業(yè)在傳統外呼電話推廣過程中接入AI技術,當電腦系統自動外撥電話接通后,先播放一段AI語音,一旦檢測到人聲應答,則直接轉給人工客服跟進對接。一旦“挖掘”出有需求的消費者,上述信息會以100元/條的價格出售給民營醫(yī)療機構,以便進一步“跟進”。這種利用AI技術在電話推廣營銷中挖掘潛在消費者的方式,效率極高,但也導致大量民眾深受其擾。
這事能不能管管,好像還有一些難度。市場監(jiān)管部門的回應是,不存在不法營銷,不能對涉事的口腔醫(yī)院處罰;同樣,衛(wèi)生管理部門也表示“營銷推廣不涉及醫(yī)療行為”。
好吧。當商家漫天撒網,隨機向不確定的客戶群體反復推薦商業(yè)信息,當消費者并不需要卻無力拒絕時,這樣的電話轟炸不僅侵犯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更無視用戶權益和隱私,讓人對信息安全感到不安。有媒體調查發(fā)現,在部分AI電話機器人背后,衍生了一條灰黑產業(yè)鏈,有人在銷售電銷機器人產品的同時提供所謂“優(yōu)質話單”,大量隱私數據疑似遭到泄露。還曾有犯罪團伙利用AI機器人撥打大量電話,篩選詐騙對象。
問題來了,為什么根治騷擾電話這么難?對于個人而言,辦理一個新手機號碼需要提供身份證實名登記,對于這類號碼為啥就不能同樣嚴格管理起來呢?現在很多手機App都有標記、攔截功能,為什么管理部門不可以根據標記進行封號?
原因很多,但是小馬飛刀以為,最核心的就是利益因素,從運營商到技術公司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yè)鏈,騷擾新方式層出不窮,給治理帶來困難。
科技本無善惡,但是錯誤使用就會使科技淪為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合法權利的工具。隨著AI技術的量產化、白菜化、通用化,其門檻和成本越來越低,使用者越來越多,由此注定會導致與之相關的侵權、違法案例越來越多發(fā)。為此,有專家建議,應加強網絡技術投入和研發(fā),實現信息販賣、泄露可追蹤、可取證,設置消費者“一鍵舉報”等功能。同時,相關電信服務提供商也應強化運用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的監(jiān)管能力,用“魔法”打敗“魔法”。
想想也是,騷擾電話都在“進步”,為什么監(jiān)管就不能“進步”。只有制度、技術和人力三者相結合,才能讓AI技術守好“邊界感”,使其在可控范圍內發(fā)揮最大正面作用。
小馬飛刀
版權聲明:
凡文章來源為"蘭州新聞網"的稿件,均為蘭州新聞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蘭州新聞網",并保留"蘭州新聞網"的電頭。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